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2月29日(更新)格尔木 昆仑山  永远珍藏于心

(2009-12-13 21:31:07)
分类: 散文

12月29日(更新)格尔木 <wbr>昆仑山 <wbr> <wbr>永远珍藏于心                             

        今天,一个念头撬开了记忆,流逝的日子,那些不再复返的生活印记出现在脑海,金波粼粼地摇荡。我望过去,还未来得及做出反应,一个高地和一道山梁突然跃出记忆的海面,大浪般拍向我。格尔木!昆仑山!我呼出了这两个名,立时一团带着苍凉和热辣味的气息和影像包裹了我,迅疾淹没了脑海中的其它印忆。

       格尔木,昆仑山。我轻呼着它们。它们对于我的意义,我曾在我的长篇散文《格尔木的怀念》记述过,这篇散文是我在2003年底——2004年8月间在格尔木工作6个多月后写的,后来我又于06年07年到格尔木工作数次,算来我在那方土地先后断断续续工作生活了近一年时间。我在《格尔木的怀念》中写过这样一段话:“......青藏高原之行,注定要给我几乎平淡的一生添上几笔轰轰烈烈鲜鲜辣辣的色彩,写到这里,我的感激之情又一次要冲进正流畅的文字,将一道岩浆似的赤红穿过去,将青藏高原给的历练,给的畅想,给的许多奇遇的感激流淌出来”。

        其它的生活不是不轰轰烈烈,不鲜鲜辣辣,不过城市生活和在农村学农时的生活片段,都囿于人类文明的气息太重,而昆仑山,尤其是昆仑山深处,似乎是远离文明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这里的风景和气质,似乎离洪荒时代更接近一些,格尔木城呢,因为被柴达木盆地和昆仑山唐古拉山包围,不,它像是摇曳在柴达木盆地和昆仑山唐古拉山上的一颗文明棋子,尽管城市的气息很浓,因为与山脉和戈壁的面积相比实在太渺小,渺小的抵不住昆仑山和戈壁气息的侵淫似的,所以,格尔木城的风格与内地城市比较起来,有着较明显的不同。

 
     
这种感悟来自于在格尔木的经历,对于昆仑山的认识,则是我两度登临昆仑山顶获得的,当时,我站在海拔接近6000米的山顶,目光所及,山和山相连,峰和峰共住,在蓝天白云底下用山涛峰海营造出个人迹罕至的时空,极具震撼力,打得人的精神和意志羞惭满面的龟缩进嗓眼,并捎进一股凉风,兜头泼在心面,接着,自然的精神和意志,以天,云,山,大地为讲台,把个滚滚不尽的话题向人灌输,只是,我的理解力实在太差,虽然尽了力倾听,却没听懂一句,在此情景下,我只好拿了生来搜刮到的那点想象与自然的语境试着对接,结果可想而知,是失败,虽然是失败,心由此获得了与此景风格有点靠近的自由感,好畅快啊,这是这一生从来没有品尝过的一种自由感,感到自己化为了一颗尘粒——我并不为自己变成尘粒沮丧,我是自然之子,在自然面前,自己怎么谦卑也不过分,这不是嘛,我终于被风抬起,自由地飞开,阳光从四边闪过。                                             
  

                              二    

12月29日(更新)格尔木 <wbr>昆仑山 <wbr> <wbr>永远珍藏于心

      这是一条寂静的大道,道两旁耸立着参天大树,巨大的树冠蓬展开来,将大道遮得清清凉凉,只有少许阳光从树冠的缝隙间穿过,给清凉的路面撒些散碎的光斑,树林背后,很少再有遮挡阳光的树和其它遮挡物,许许多多的简易平房只好伸胳膊撸袖子将房顶撑起,用房顶去承接阳光,那阳光可是青藏高原的阳光哪,结果房顶原有的颜色被阳光摄去,直泛起耀目的白光,片片房顶便密集成一片片鱼鳞般白光。

    房子住着上世纪60年代来此开荒屯田的部分军垦战士和他们的后代。这个地方叫小岛。

      这条大道或曲折或笔直延伸至整个小岛,大部分路的两侧没有树,只有这段路被大树簇拥着,笔直的呈东西走向,长约1公里多,沿路两侧散布了些卖蔬菜的摊子,用些是用三轮车驮着买,有些干脆在地上铺块油布,堆点蔬菜卖,不过这些摊子有时有,有时没有,有时,给路能填些活跃气氛,没有时,则被寂静占满。在路的西端,有个四层楼房和一个大院,里面是格尔木农垦集团建筑公司所在地,在建筑公司大门两旁,各有个做小买卖的小摊,南侧的摊主是位脸黑如炭的老人,守着个安在小推车上的三面封闭一面敞开的玻璃柜和一个装着小轮子的冷饮柜,玻璃柜里的两个玻璃隔档堆满了小食品,老人原是农垦战士,现在退了休,做起了小买卖,这我曾在《不对称构图—昆仑山文化和格尔木美食》一文中提及过,北侧摊主是位戴着盖头的回族妇女,守着一个同样安在小推车上的三面封闭一面敞开的玻璃柜,不过玻璃柜里面摆放的东西不同,有一条小案板,还有几个装着调料和酸菜的瓷罐,还放着两个食盒,一个盛着酿皮,一个盛着凉面。这个摊子在我以前的文字当中从没有提及过。

      逼近了,一个小女孩和这个酿皮摊从记忆的远处向此时此刻逼近。那是2004年的夏天,青藏高原的阳光与其它季节相比更加炙亮,一天我中午乘车又一次来到小岛——在格尔木时,小岛是我牵挂并常去的地方,是这里的树林,这里的农垦老战士和他们的后代,以及这里的安静吸引了我吧。当时我在这段路周围转了转,肚子饿了,便来到建筑公司门口,看见那位回族妇女向一位小女孩交代什么,那妇女说话的表情和女孩聆听的样子,明显表明这是一对母女,妇女交代完后转身离去,我也走到了摊子前,在一条窄窄的长条凳上坐下,向小女孩要了碗凉面。(待续)

                                 

12月29日(更新)格尔木 <wbr>昆仑山 <wbr> <wbr>永远珍藏于心 12月29日(更新)格尔木 <wbr>昆仑山 <wbr> <wbr>永远珍藏于心      小女孩大约13岁,文静,腼腆,稚嫩,美丽,只是眼里含着这个年龄的孩子不该有的心事似的,给人的感觉,她的眼光,就像深井传递来的颜色,在阳光下中郁郁寡欢的飘袅。

       被孩子这样的眼神一搅,就淡忘了身处的环境,犹见了昆仑山之上的圣洁阳光和白云。这与我在格尔木的戈壁深处,在沙漠和昆仑山脚下的滩地上见到一些人后产生的感觉很相似——那些人,要么在几间房子边的场地上干活,要么在一个山腰上斜滑而下的矿石类的大石堆上忙碌,要么形单影只地和羊群在戈壁上游动。不管人多人少,不管房子几间,不管矿石堆得多高,不管裹着羊皮大袄的人轰着一大堆羊,这些终究在戈壁大漠和昆仑山的无边无际的怀抱里变小,小成一股气,融入戈壁大漠和昆仑山的气势之中,成为其中一只小小的分子,这时,我总是会想到昆仑山顶,想到迎着阳光独开的雪莲花。

 
   
见到小女孩时,清澈的阳光恰好当头洗濯了她的容貌和全身,是她的表情吻合了阳光的格调,还是这里的阳光赋予了她的表情一定意义?我搞不懂,只是感佩,感佩这片土地生就了又一个将我拉向昆仑山顶,挨近雪莲花的生灵。

 
   
当然,我不想说昆仑山顶是什么天堂,那是自己哄自己


     
     
     
     
     
   

12月29日(更新)格尔木 <wbr>昆仑山 <wbr> <wbr>永远珍藏于心 
     
     
     
     
     
     
     
    

12月29日(更新)格尔木 <wbr>昆仑山 <wbr> <wbr>永远珍藏于心


12月29日(更新)格尔木 <wbr>昆仑山 <wbr> <wbr>永远珍藏于心
       

2009年12月29日更新此博客添加三张照片,对第三部分进行补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