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秋天,我们走向乡野(照片/文字)

(2007-11-19 15:11:14)
标签:

艺术赏析

秋天

原野

写生

分类: 摄影
 
http://jinzhou.blogms.com/blogpath/UploadImgPath1/2007/11/1000658977.jpg


                                             汉字   摄影/文字
    两位画家踩着松软的土豆地,面对土丘沟壑的黄土塬,拿起了油画笔,而我拿着数码相机走向他俩写生的对象——坡梁平顶上,抬起头看向更远的土梁,然后沿着一个陡坡一溜烟跑下去,又爬上对面的坡,走进个打麦场,在麦垛间拐了两拐,从一个尖顶的土房和一段矮墙的豁口间走出去。原来是个小巷,两边是高屋瓦房,院墙和挑檐的门洞,还有肥硕的树荫,小巷有两个豁口,通向另外的巷道。
    我忽然感到有了事做,就是在小巷间钻进钻出,在阴影罩染的暖色调里寻找,是寻找羊圈找碾房找村路上的驴粪蛋吗?说不清楚。
我来到一个路口向西一拐,眼前豁然开朗起来,这里的路稍宽了一点,而且是水泥路,向西伸去,扣住312国道的腰际,像村姑的手搭在一条平坦的蓝带上。
    那是村口,我走过去。一捆捆葵花秆靠在两边墙头,几个农人走在金黄色的阳光里。一个妇人一个小孩和我擦肩而过,一个壮汉一个老汉比我先走出村子,向左一拐不见了身影。
    我来到村口,还未站稳就感到心向旁边一沉,探头向那儿察看,呵,原是一个峡谷将心拽下去,拽向一个水库的水面,在那儿,平静的绿水靠着峡谷的掩护清凉凉的望着我。
    走过黄土坡梁,农家房舍,打麦场,我停顿在深峡的边缘上,这时斜阳更斜,这才想起,我要寻找的是城市所没有的色彩,是离自然最近的乡村色彩和气质。
    行走的时候,我手中的照相机几乎没有停,从日头偏斜照到晚霞升起。


http://jinzhou.blogms.com/blogpath/UploadImgPath1/2007/11/1000658980.jpg


    2.我们的车停在了公路边,是为了向路人打听道,我乘机站在了这个土墙前,人没有时间走进去,只好让眼睛顺着这个土墙向深处看去。我猜这个土墙并不古老,但是它杂草萋萋的弯曲身体,直给人以古老风韵的熏陶,诱惑人随着它的指向,去遐想绿荫深处或许是一个古朴拙美的村落,或许正演绎着一种平静的生活。

http://jinzhou.blogms.com/blogpath/UploadImgPath1/2007/11/1000658981.jpg

    3.许多画家,都希望找到原汁原味的风景和人物,特别是乡村,希望找到土墙牛羊,秸秆麦垛的村落,看到身穿羊皮袄,皮肤黝黑,褶皱沧桑的农人,这是许多绘画作品表现不怠的题材,这是为什么?想来原因很多,但主要的一条恐怕是通过场景和人物描写,画家们要给观众传递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不那么尖锐的关系吧。

http://jinzhou.blogms.com/blogpath/UploadImgPath1/2007/11/1000658982.jpg

     4.总是在寻找,寻找古朴的土房子和村子路上的马蹄印,寻找土炕燃烧的味道,寻找老奶奶和村姑钠鞋底的一角阳光。

http://jinzhou.blogms.com/blogpath/UploadImgPath1/2007/11/1000658983.jpg

     5.照片中的人正走出村舍,走向生活中该走向的某个地方,不管是去村头找人闲聊,还是去追赶已经前往地里的婆娘,若有所思的我赶忙摁下了相机快门。
    走出进入,在每个人的生活中表现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在中国来说,绝大多数人一辈子是从炕头走向地头,从地头走向炕头的,为什么?他们要为城里人的胃口准备食粮,要用廉价的农产品去换取昂贵的工业消费品。没法子,农业和工业的不等价交换国内国外都一样。
    我无法抱怨工业进入我们的社会,只是对于村庄,这个和土地结合如此紧密的地方抱有好感,特别在中国西部乡村,农民们所表现的与土地一样深厚的忍耐力和情感,尤其令人感叹。

http://jinzhou.blogms.com/blogpath/UploadImgPath1/2007/11/1000658984.jpg

    6.进入了21世纪,见过了无数派别的画,心底的画永远是柯罗、米勒等19世纪画家笔下的农夫、乡村风景。因为,在那些画里,看不到急功近利式的浮躁,处处表现出当时闲淡的阳光和人们闲淡生活中的种种情趣。
没想到西北乡村的许多地方仍然遗存有19世纪油画风景的恬静。

http://jinzhou.blogms.com/blogpath/UploadImgPath1/2007/11/1000658986.jpg

    7.这个情景:树——青草——黄土坎——几只羊和牧人,是西北常见的。

http://jinzhou.blogms.com/blogpath/UploadImgPath1/2007/11/1000658987.jpg

     8.路过兴隆山——逆光,逆光。

http://jinzhou.blogms.com/blogpath/UploadImgPath1/2007/11/1000658988.jpg

     9.路过兴隆山景区,看到了这群练习写生的学生。近些年来报考美术院校的学生火爆增长,就给除专业美术院校、学校之外的美术补习班提供了极好的市场。

http://jinzhou.blogms.com/blogpath/UploadImgPath1/2007/11/1000658989.jpg

     10.路过兴隆山——秋林楼亭。

http://jinzhou.blogms.com/blogpath/UploadImgPath1/2007/11/1000658990.jpg

      11.路过兴隆山——兴隆山景区一景。

http://jinzhou.blogms.com/blogpath/UploadImgPath1/2007/11/1000658991.jpg

      12.路过兴隆山——兴隆山景区一景。

http://jinzhou.blogms.com/blogpath/UploadImgPath1/2007/11/1000658992.jpg

      13.正如您看到的,我和坡下面的路保持了一定距离。
我没有走下斜坡沿着那条路走向远方,照理说我是可以试着走一走的,没有这样做,就是想给浪漫和想象留一寸地,如果我真的沿那条路走下去,翻过山看到了山那边的风景,那景色就不会在我眼里象征寓意多于现实性了。我站在山坡上没有动,就是给自己的想象保留了一点余地.
于是我就这样,用眼光沿着路走向远方,最后止步于山巅,结果,山那边的情况成了谜,眼前的光与影也如谜升起,这样苍天山路便具有了象征意义,宛如逝去的乡村历史在我头顶飞旋。

http://jinzhou.blogms.com/blogpath/UploadImgPath1/2007/11/1000658994.jpg

    14.这是张西北式的风景照。黄土色很纯朴,绿色不太清秀,处处显得底气十足,憨厚大气。

http://jinzhou.blogms.com/blogpath/UploadImgPath1/2007/11/1000658995.jpg

    15.丰收和金色绝对是一个好话题,哪怕最短暂的一瞥,人也会从丰收的情景里体验到一种充实感和天然的优美。我觉得这种充实感是人由丰收联想到食物引起的。而天然的优美感,我以为是人类一切文明的母胎——农业文明自身具有的天然魅力释放给人的一种感应。
为此,农民和土地永远会合成一个优美的画面,金色的旋律,厚重的体验。

http://jinzhou.blogms.com/blogpath/UploadImgPath1/2007/11/1000658997.jpg

    16.这是西北地貌中沟和壑的一种类型,人们会看到,自然的力量是怎样将一块完整的土地撕裂成一块又一块,也会看到生存于这种土地上的人们,是怎样将沟上沟底的土地利用起来,种上庄稼。这个画面中的沟由于正有画外巨大的掘土机在作业,正将沟填平,所以没有了农田和农人,只有光线洒照其间。

http://jinzhou.blogms.com/blogpath/UploadImgPath1/2007/11/1000658999.jpg

    17.近景是土豆地,远处是掘土机作业后的平地,再远处是一道梁,梁上面还是地。我在中学时代曾在榆中县参加过数次学农劳动,每次一个月,对这里有种特殊的感情。

http://jinzhou.blogms.com/blogpath/UploadImgPath1/2007/11/1000659000.jpg

    18.枫丹白露,没有几个人知道它是巴黎郊区的森林,它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成为浪漫主义绘画兴起时代的乡村风景画的代名词。这是柯罗、米勒的时代,因为他们和巴比松画派的画家们以自己艰辛和勤劳的创作,以一幅幅说服人的杰出作品,才缔造出永久不衰的一种乡村风景画概念,要不然,全世界的艺术家谁会晓得巴比松画派?有几个人晓得枫丹白露?
     眼前这个景象颇有几分巴比松风格,看到它,我没有想它优美不优美,倒由艰苦情况下勤奋创作的巴比松画家们想起了我所结识的一些本土画家,想起了其中个别画了三十多年画的熟友,他们从画画初期就进入绘画需要天赋而不需要勤奋努力的误区,所以三十年来,抱着自己很有艺术天赋的心态跻身绘画艺术领域,却从不下苦功,特别不屑于下基础之功,只顾一头扎在先锋观念里(我认为这其实是逃避苦功),结果只热心于侃侃而谈,乐道于自己天赋的想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于先锋艺术的创作。我倒觉得先锋艺术需要更高的艺术修养外,更需要画家付出比其他画家更多的劳动,下更多的苦工,因为所谓先锋,无非在艺术观念上,艺术风格上,艺术技法上,艺术布局上,艺术材料上进行全方位的创新,缺一不可。
    我认为,现代的艺术家们以超出巴比松画家们的苦功从事艺术创作才是正确之路,因为巴比松以后的画坛,早已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使得画家们创造新风格的机会更少了,难度增大了......

http://jinzhou.blogms.com/blogpath/UploadImgPath1/2007/11/1000659001.jpg

    19.这又是一处西北地貌中常见的类型,土壑像过去西北女人的肥大棉袄一样伸展开胸怀,将一种宽厚的母性袒露于大地,那一线阳光如母亲眼睛闪现的柔光,令人温暖无比。

http://jinzhou.blogms.com/blogpath/UploadImgPath1/2007/11/1000659002.jpg

    20.从县际公交车上下车的农村学生。后来几位学生就跑到地里正在写生的寇兄和连兄跟前观摩起来,那张照片在上次“秋天写生记”里已有表现。

http://jinzhou.blogms.com/blogpath/UploadImgPath1/2007/11/1000659003.jpg

    21.浑厚的主题在黄河边的土地上蔓延,地势与地势在这里交叉叠加,黄色与蓝色在这里叠加,空气也随着地势跌宕起伏,一切在寂静中发生,在寂静中交媾碰撞。

http://jinzhou.blogms.com/blogpath/UploadImgPath1/2007/11/1000659004.jpg

    22.我在远处,看着阳光如瀑布般飞泻而下,浇红了土地,浇红了树,浇红了寇兄和连兄的身影。我不隐讳自己太专注于生命方面的话题,关于这张照片,能引起我的依然是自然与生命的联想。在这里,自然返朴于本色,甚至可以说古人面对的土地和照片中的土地区别不大,而人却沧桑巨变,再不是在《从军行》中唱“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的王昌龄了,也不是在《陇西行》里唱“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的王维了,更不是给后人留下无数墨宝的吴道子,马远,唐寅,郑板桥了。
    我不是说照片中的两人可以和上述人物的名声和贡献相抵,而是说他们和古代大家在一定范畴内可以一比,想想上述人物是装着怎样的观念和物质信息量面对那个景色的,就可以对比出照片中的人装着怎样的观念和物质信息量,从而想象出古人和现代人面对同一种景色时的心态多么不同。
当然,心态不同无关大碍,就如古代的乡村旷野和斜阳不会眷顾古人的职业,修养和身份一样,此时的乡村旷野和斜阳依然只眷顾两人的身躯,并且不保留丝毫的气氛和光线。
    由此,感慨涌上心头,人的艺术创作过程,和自然的艺术创作过程在这幅画里悄悄展开,至于如何展开,每个人看了或许有不同认识的。

http://jinzhou.blogms.com/blogpath/UploadImgPath1/2007/11/1000659005.jpg

    23.光与影停留,将人的动态和光的流动留住,让他和它在人的经验意识里进行下面的动作。

http://jinzhou.blogms.com/blogpath/UploadImgPath1/2007/11/1000659006.jpg

    24.在10月24日的种种光线里,我用几张照片叙说了一种境界,就是米勒在《晚钟》《牧羊女》《喂食》等诸多作品中讲述的一种境界,那是些对社会低层人物与田野结合出的一种美感的关注之作,充满了劳作之美,生活情趣之美,动与静之美,充满了人文关怀之美,完全剔除了贵族式的奢靡美和假话塑造的短命美。
    10月24日的傍晚黄昏,我想起最多的就是米勒,那个从最普通农民身上挖掘了不朽美丽篇章的伟大画家和其作品,我是从米勒惯用的逆光构图里得到启发,拍了几张逆光照片。
    这张也是如此,动与静凝固在谜一样的光影里,晚光和大地的不朽魅力给画家的背影赋予了一种难以言表的美感。
同时这张照片中画家写生的对象一目了然,是夕照下的黄土沃野,其传递给人的难言之感,就由人品味吧。

http://jinzhou.blogms.com/blogpath/UploadImgPath1/2007/11/1000659007.jpg

    25.在最后晚霞里,寇兄和连兄收拾好了油画箱,该返程了,我们向停在对面马路旁的车走去,回首一看,大地已经黑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