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散文 |
(一)童年大院
几帧短暂的片断里,每个出现面前的大人们都需要仰望,而那些男男女女的脸也在伟岸的身躯上方向童年俯瞰,令孩童心生一种深深地羡慕和力量悬殊的胆怯,如果“伟岸”和颜悦色地俯下身亲切地用手拍拍小脸蛋,说声这孩子真乖,能让孩童感到亲切和善意;如果“伟岸”勃然变色喝斥一声,小孩的方寸会马上大乱,哆嗦地逃离大人所怒斥的“捣蛋”举动,然后畏惧地望着“伟岸”。小孩有自己不可逾越的世界,学习生活——难免越轨、大人伟岸的身躯和力量都是他不可逾越的,不记得开始记事的我,那个几十年前不满四岁的童年是否渴望大人的理解,但至今还记得那个小小的自己望着大人们曾闪过的模糊印记。在许多人的追忆里,关于童年生活的文字大都跳过当时的差距感而去直接描述金子般的记忆,其实我的金色记忆不比别人少,最起码比两个哥哥多,因为他俩都被父母送到了托儿所而我却一直生活在父母和外祖母身边,可以说我得到的亲情呵护会更多些,但是我还是在这开篇的文字里,写出了伟岸般的大人给孩童心里留下的和颜悦色和勃然变色的印象,那是孩童时代个别心理活动的写照,我相信是浓浓的亲情给了当时的我以细心体察,否则我就不会以自认为健康的心态直笔陈述了。
大院的景物特别是更加高大的青砖瓦房倒使孩童少了牵挂,大概它们没有长长的手臂和手掌,不会冷不丁地狠狠痛击自己的屁股吧!它们永远循规蹈矩的卧在原来的地方,随着时辰和天气的变化,给小孩展示不同的颜色、姿态。
记得家属院西边有个非常大的土操场,操场东面是家属区,一排排瓦房呈东西走向排列,在操场和住宅区之间有条路,顺着路向北走下去就是家属院的大门。从操场向西看,一排排瓦房像头戴红色盔帽、面容青朗的武士。这些瓦房有多少,瓦房脚下盘伏的许多小径如何连环衔接至今还是笔糊涂账。有时玩在操场偶然朝瓦房的方向望,便在纯净如洗的天空和阳光下,看到一个个亲和安详、高大挺拔的身姿和头顶上泛着光的鱼鳞般的红色瓦顶。由于家所在的那排房子正好居于中间位置,还由于我经常顺着它和它对面瓦房之间的那条宽宽的土路回家,那排瓦房那条土路就比别的房子、别的房子之间的土路更熟悉更亲切更显目,那里的砖墙门窗,家对面房子的背影,和家这排房子凸出来的几间冒着炊烟的厨房,是我再熟悉不过的,恍惚记得门窗剥落的绿漆割得手麻酥酥的感觉,记得夜晚借着月光和几位小朋友听一位大哥哥讲故事,依稀看到最东头那间厨房里外祖母忙碌做饭的身影;就由房子想到家,懵懂的知道,红瓦顶下有一层报纸糊的屋顶,那是父亲和几位大人糊的,心里还映着白灰粉刷的白色墙壁围起的两间房子,围起的遮挡风雪庇护自己的家,靠外间的房子摆着散发体香的我的床铺,和零零杂杂的什物,这些印象在孩童的心里并不清晰,但是能朦胧地感觉到,那是温馨无比的感觉。
那时,家和院落好像是世界的中心。
有几次由大人领着离开大院。到处是陌生的房子,迎面走来的人款款而行或许还有笑容,但陌生的走和陌生的面孔,让孩童感到新奇和茫然,茫然于宽阔的街道不知道通向何方。总之,陌生的房子、陌生的行人、陌生的街道像个迷局,甚至天空和太阳也掺和其中,使孩童更紧地攥住大人的手,在柔软宽厚的温度里回归快乐,扬着脸,承受蓝天街道房屋拂来的无边无际的新鲜影像、光线和气息。
总的来说,街道是让孩童戒备的地方。记得一个下午,我和一位小伙伴站在一个丁字街口的横和竖交界的拐弯处,怎么走出家院怎么来到这个街头的,全无一点印象,记忆里的印象是从街口开始的。现在想来,在此之前我俩可能已在大街盘恒多时,可能五颜六色的商店橱窗让两个幼稚寡闻的孩童忘记了一切,沿着街道一路走来一路看来,当想起家,想到该回家时才发现家已迷失了,不知迷失在人流和崎岖街区背后的哪个地方,于是,那个街口就成为我俩开始向家眺望也是最后发现徒劳无望的地方,我想心中的不安大概开始于此前,但真正的焦虑开始于这个地方,可能焦虑极大刺激了记忆,使眼前的景象在一瞬间变得清晰起来:我看到我和小伙伴站在一个巨大阴影下的人行道上,人行道从脚下向前延伸,形成一个很大的泛着青暗透明颜色的弧线,弧线外的丁字形马路上洒满了阳光,对面的房屋墙壁也在远处熠熠生辉,身旁却有高大的人走过,置身让家不知消失何处的陌生景象中,心惶惶的。因为事态还没有严重到让两个三四岁的孩子号啕大哭的地步,就茫然地望前方,当时想只怕黑夜才可以撬开自己的哭声吧,现在,阳光和行人好像堵着自己的嘴,有点不好意思开口,幸好这段时间并不太长,就看见家属院里一位高挑好看的阿姨从前方人丛中闪出身来,平常对阿姨并不算熟悉,可是此刻却是最最熟悉的了。看见阿姨的那一刻,她正好也看着我俩,好像她当时穿件浅黄色上衣和深色裤子远远地很吃惊地望着我俩,然后祥云般地飘临跟前,抚着我俩的头和蔼地问你们怎么跑到这里来了?不记得我俩是怎样应答的,似乎看到她领着我俩向回走的背景,悬空的心安稳落下来,奇怪的是记忆竟跟着松弛下来,以至将我、小伙伴和阿姨的回家过程全遗忘了,没留下一点踪迹。
说来也怪,事后从来没有后怕过,就是说从来假设过,假设不碰见阿姨会有什么严重后果。这是时常发生拐卖妇女儿童事件社会里的人不可理解的,我现在就为几十年前丢失了后怕这个“常态”心理的我和家人纳闷,为什么就不后怕呢?后来还是目前非常时髦的换位思考法帮忙解开了疑惑,原来,此社会环境和彼社会环境的质量是完全不同的,我小时候的社会是一个风气优良的环境,大人们根本不会防贼似地跟着上学放学的孩子跑,也就不会给孩子灌输人贩子之类的恐怖消息,假如真丢失了也会有好心人收留并送回家。所以,当时的走失并没有先让父母感到恐怖异常,然后不厌其烦地用恐怖的故事泯灭孩子再次不小心走出家园的可能。正如我站在十字街头由于焦虑记忆顿然打开一样,如果回家后家人的反应异常强烈,那么我的记忆不该不打开。
但是,那次经历还是在心里刻了一道痕迹,自此,大院外面的世界在心里被推搡到边缘地带。这种感觉很深,站在野草覆脚的院墙前,抬头仰望墙头,看到塔形的青砖墙头上面或蓝或灰的天空,马上会感到一股危险的气息扑面而来,赶快回过头,飞跑着回到操场的中心,回到小伙伴的行列,继续无拘无束地追逐、打闹和玩过过家之类的游戏。
几帧短暂的片断里,每个出现面前的大人们都需要仰望,而那些男男女女的脸也在伟岸的身躯上方向童年俯瞰,令孩童心生一种深深地羡慕和力量悬殊的胆怯,如果“伟岸”和颜悦色地俯下身亲切地用手拍拍小脸蛋,说声这孩子真乖,能让孩童感到亲切和善意;如果“伟岸”勃然变色喝斥一声,小孩的方寸会马上大乱,哆嗦地逃离大人所怒斥的“捣蛋”举动,然后畏惧地望着“伟岸”。小孩有自己不可逾越的世界,学习生活——难免越轨、大人伟岸的身躯和力量都是他不可逾越的,不记得开始记事的我,那个几十年前不满四岁的童年是否渴望大人的理解,但至今还记得那个小小的自己望着大人们曾闪过的模糊印记。在许多人的追忆里,关于童年生活的文字大都跳过当时的差距感而去直接描述金子般的记忆,其实我的金色记忆不比别人少,最起码比两个哥哥多,因为他俩都被父母送到了托儿所而我却一直生活在父母和外祖母身边,可以说我得到的亲情呵护会更多些,但是我还是在这开篇的文字里,写出了伟岸般的大人给孩童心里留下的和颜悦色和勃然变色的印象,那是孩童时代个别心理活动的写照,我相信是浓浓的亲情给了当时的我以细心体察,否则我就不会以自认为健康的心态直笔陈述了。
大院的景物特别是更加高大的青砖瓦房倒使孩童少了牵挂,大概它们没有长长的手臂和手掌,不会冷不丁地狠狠痛击自己的屁股吧!它们永远循规蹈矩的卧在原来的地方,随着时辰和天气的变化,给小孩展示不同的颜色、姿态。
记得家属院西边有个非常大的土操场,操场东面是家属区,一排排瓦房呈东西走向排列,在操场和住宅区之间有条路,顺着路向北走下去就是家属院的大门。从操场向西看,一排排瓦房像头戴红色盔帽、面容青朗的武士。这些瓦房有多少,瓦房脚下盘伏的许多小径如何连环衔接至今还是笔糊涂账。有时玩在操场偶然朝瓦房的方向望,便在纯净如洗的天空和阳光下,看到一个个亲和安详、高大挺拔的身姿和头顶上泛着光的鱼鳞般的红色瓦顶。由于家所在的那排房子正好居于中间位置,还由于我经常顺着它和它对面瓦房之间的那条宽宽的土路回家,那排瓦房那条土路就比别的房子、别的房子之间的土路更熟悉更亲切更显目,那里的砖墙门窗,家对面房子的背影,和家这排房子凸出来的几间冒着炊烟的厨房,是我再熟悉不过的,恍惚记得门窗剥落的绿漆割得手麻酥酥的感觉,记得夜晚借着月光和几位小朋友听一位大哥哥讲故事,依稀看到最东头那间厨房里外祖母忙碌做饭的身影;就由房子想到家,懵懂的知道,红瓦顶下有一层报纸糊的屋顶,那是父亲和几位大人糊的,心里还映着白灰粉刷的白色墙壁围起的两间房子,围起的遮挡风雪庇护自己的家,靠外间的房子摆着散发体香的我的床铺,和零零杂杂的什物,这些印象在孩童的心里并不清晰,但是能朦胧地感觉到,那是温馨无比的感觉。
那时,家和院落好像是世界的中心。
有几次由大人领着离开大院。到处是陌生的房子,迎面走来的人款款而行或许还有笑容,但陌生的走和陌生的面孔,让孩童感到新奇和茫然,茫然于宽阔的街道不知道通向何方。总之,陌生的房子、陌生的行人、陌生的街道像个迷局,甚至天空和太阳也掺和其中,使孩童更紧地攥住大人的手,在柔软宽厚的温度里回归快乐,扬着脸,承受蓝天街道房屋拂来的无边无际的新鲜影像、光线和气息。
总的来说,街道是让孩童戒备的地方。记得一个下午,我和一位小伙伴站在一个丁字街口的横和竖交界的拐弯处,怎么走出家院怎么来到这个街头的,全无一点印象,记忆里的印象是从街口开始的。现在想来,在此之前我俩可能已在大街盘恒多时,可能五颜六色的商店橱窗让两个幼稚寡闻的孩童忘记了一切,沿着街道一路走来一路看来,当想起家,想到该回家时才发现家已迷失了,不知迷失在人流和崎岖街区背后的哪个地方,于是,那个街口就成为我俩开始向家眺望也是最后发现徒劳无望的地方,我想心中的不安大概开始于此前,但真正的焦虑开始于这个地方,可能焦虑极大刺激了记忆,使眼前的景象在一瞬间变得清晰起来:我看到我和小伙伴站在一个巨大阴影下的人行道上,人行道从脚下向前延伸,形成一个很大的泛着青暗透明颜色的弧线,弧线外的丁字形马路上洒满了阳光,对面的房屋墙壁也在远处熠熠生辉,身旁却有高大的人走过,置身让家不知消失何处的陌生景象中,心惶惶的。因为事态还没有严重到让两个三四岁的孩子号啕大哭的地步,就茫然地望前方,当时想只怕黑夜才可以撬开自己的哭声吧,现在,阳光和行人好像堵着自己的嘴,有点不好意思开口,幸好这段时间并不太长,就看见家属院里一位高挑好看的阿姨从前方人丛中闪出身来,平常对阿姨并不算熟悉,可是此刻却是最最熟悉的了。看见阿姨的那一刻,她正好也看着我俩,好像她当时穿件浅黄色上衣和深色裤子远远地很吃惊地望着我俩,然后祥云般地飘临跟前,抚着我俩的头和蔼地问你们怎么跑到这里来了?不记得我俩是怎样应答的,似乎看到她领着我俩向回走的背景,悬空的心安稳落下来,奇怪的是记忆竟跟着松弛下来,以至将我、小伙伴和阿姨的回家过程全遗忘了,没留下一点踪迹。
说来也怪,事后从来没有后怕过,就是说从来假设过,假设不碰见阿姨会有什么严重后果。这是时常发生拐卖妇女儿童事件社会里的人不可理解的,我现在就为几十年前丢失了后怕这个“常态”心理的我和家人纳闷,为什么就不后怕呢?后来还是目前非常时髦的换位思考法帮忙解开了疑惑,原来,此社会环境和彼社会环境的质量是完全不同的,我小时候的社会是一个风气优良的环境,大人们根本不会防贼似地跟着上学放学的孩子跑,也就不会给孩子灌输人贩子之类的恐怖消息,假如真丢失了也会有好心人收留并送回家。所以,当时的走失并没有先让父母感到恐怖异常,然后不厌其烦地用恐怖的故事泯灭孩子再次不小心走出家园的可能。正如我站在十字街头由于焦虑记忆顿然打开一样,如果回家后家人的反应异常强烈,那么我的记忆不该不打开。
但是,那次经历还是在心里刻了一道痕迹,自此,大院外面的世界在心里被推搡到边缘地带。这种感觉很深,站在野草覆脚的院墙前,抬头仰望墙头,看到塔形的青砖墙头上面或蓝或灰的天空,马上会感到一股危险的气息扑面而来,赶快回过头,飞跑着回到操场的中心,回到小伙伴的行列,继续无拘无束地追逐、打闹和玩过过家之类的游戏。
后一篇:绘画展示—情绪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