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 颂簋盖铭文)
——谈王宝顺先生的篆刻书法艺术
“横桨任凭风左右,半船春意半船歌。”
这句诗的主人,王宝顺先生,号“卧石先生”,著名篆刻书法家,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世界书画家协会会员,甘肃省诗书画联谊会副秘书长、中国画吴道子艺术馆名誉副馆长、世界教科文组织专家组成员。他的“卧石斋”既是他把刀握笔篆刻书写的清静之所,又是文人墨客、求书法篆刻者的造访之地。
盛夏的一天,我在王宝顺先生书房——“卧石斋”四壁书画的环围下,在他作的《迹味韵句》诗集中读到这个句子时,心头不由怦然一动。其时,阳光清澈融融,满堂字画千象,古琴丝丝入耳,香茗口口醉神。那书法作品、桌案上的百桢金石篆刻作品所洋溢的精神指向,不是正好和这句诗的内在精神气质悄然暗合了吗?
艺术创作的终极目标不是为形象造型而造型,而是通过形象造型给观者传递某种美的韵律、某种精神信息,书画也好,篆刻也好,概莫如此。记得国画大师黄宾虹说过:“法从理中来,理从造化变化中来。法备气质,气至则造化入画,自然在笔墨之中而跃然现于纸上。”这句话正好说明了艺术创作活动中,几个重要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是书画篆刻的技法要素,它是中华民族长期艺术实践过程中获得的操作经验和理性认识的总和,构成具有指导艺术实践的理论要素;二是这种理论要素,一定会在人们从自然之理、遵人文之理艺术活动中上升为一种风格要素和精神要素。而所有这些要素,都是中国这个客观世界数千年以来的自然美、人文美的变化过程反映在人们意识中的结果;三是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家掌握技法虽为重要,然师法自然、师法人文社会更为重要,这样做,艺术家们才能够得自然之气,纳民族精神精义,从而创作出感人肺腑、出神入化的好作品。
在捧读王宝顺先生诗集之前,我已经按着黄宾虹大师总结出的画理,还按着不算太厚也不算太薄的美学理论和对书法篆刻的一定认识,细细鉴别王宝顺先生的书法作品和篆刻作品的走笔润墨、行刀凿刻是否成熟驾驭了诸般技法和理论,是否达到了不以技法为技法的超然艺术高度,依次把握住他在作品中所体现的艺术风格和精神。当然,直接通过作品我已经窥见几斑,那些篆刻作品和书法作品犹如一股股超脱潇洒的、冲击视觉的艺术符号,汇集成萦绕山间般的飘逸白云,让我心动神驰,不过内心还拿不定主意,不知是否真正抓住了王宝顺先生的艺术真髓。其时,无意间发现了桌案上的诗集,拿起来翻阅,方从一首首诗意的文字里,听到了王宝顺先生的独白,这是一种发自肺腑的艺术道白:“明月清风仍依旧,发稀衣宽何足惜,俯首低吟《小草》歌,愿随红叶花作泥”,应该说,这句诗是艺术真情者才能道出的心声,是一位以艺术为人生的行者才能写出的心灵写照;特别是“横桨任凭风左右,半船春意半船歌”一句,更为准确地勾画出他的艺术情怀和艺术感觉,整句诗表露了他不为世俗利禄左右的恬淡心境,像个独自游弋于笔墨纸砚和金石篆刻艺术之海,以毛笔和刻刀为桨,撑着载满一腔希望和无限艺术追求的小舟,凭风霜箭雨,仍划桨不息,前行不止。
这样我才感到有点把握,敢于用文字评述王宝顺先生的书法篆刻艺术。
他的篆刻作品单从章法技巧上讲,或文字印章,或图案印章,或图文并茂印章,或篆、隶、楷、行书字体,或人物花鸟百兽图形,布局疏密得法,尽呈其天工之妙纳入方寸之地的艺术眼界;而他的刀法或巧或拙,或张或弛,刚柔相济,运法有度,走刀或粗或细,或婉转或急转,分明刻出大江大河逶迤千里的妙趣,其自信而拙朴的布局刀法之间,处处展露《金石辩解录》“以金钿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截,自有奇采”的精髓,更见《虢季子白盘铭文》中章法疏朗、结体紧凑、奇神纵横的要义;看那些一帧帧金石刻印,犹敞开一个个浑圆拙厚的天地窗口,其间大气灵动,有大拙、大雅、天趣、自然之气贯顶人身。他以290枚“寿”字篆刻印于宣纸之上,组成个《万象百寿图》,从自然之法到生命之态,从自然万象到人生长寿百态,用尽“天干、地支”的空间和时间概念,排列出“日、月、星”“天、地、人”在自然万物、社会生命现象中的美学秩序;更表现出岁寒三友,春夏秋冬、十二生肖、富贵祥和、琴棋书画、飞鸟走兽等自然现象和生命现象的景象,透过这些景象,给人以哲学意义上的启示。从《万象百寿图》中的表象符号中可以看到,他在易经、禅学、哲学、美学和文学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造诣。经装裱师丝绢金箔精心装裱,一枚枚长扁不一,方圆不一,字体不一,或文或图的殷红印记,就布下一道道大气磅礴的人世万象、百寿万象的画卷,费人浮想绵延,神醉情摇。
王宝顺先生先钟情篆刻,后来才开始钻研书法,且以篆书居多。这不难理解,篆字是中国汉字字体中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字体,又最早被刻于甲骨,铸于钟鼎之上,形成让我辈崇拜不已的甲骨文,钟鼎文(钟鼎文也被称为金文),而用笔写字的书法艺术的出现,则是承载汉字的载体演化成竹简、丝帛,特别是出现纸张载体以后,所以说篆刻和篆书有着顺乎自然发展逻辑的秉承关系。那么,凭着一腔浓烈的艺术情怀,王宝顺先生必然会从相对单一的篆刻艺术的闺纬里走出来,走向一条更为宽广的书法天地,也必然会先选择篆字为书。从他大量的篆书作品中,依然可以见到篆刻的刀法影子,轮脉清晰有力,胫骨不见赘墨,不过,篆书毕竟是书法,他就书法这个特点的探索方向,更遵从中国历代篆书大师的足迹前行,从“二李”(李斯、李冰阳),到清代邓石如,从吴让老到杨濠叟,柔笔与渴笔兼容,侧锋和藏锋行如流水,古代精华与现代风格并蓄,正逐渐走出一条体现自己风格的篆书路子:以前的篆书,多见苍劲有力、枯涩老道的行笔风格,而他的篆书则瘦长清雅,间架结构注满灵性,行笔中时时有飘逸笔划如长袖飘起,使满幅字迹亦静亦动似天地精灵飞舞,给人以清新洒脱、文雅气十足的印象,这和以往的篆书风格有着很大区别;他的隶书和行书更见拙朴之功,隶书用气和度,走笔开合有法;行书行如疾风,舒婉如浪,或潇洒或苍劲,文化韵味和艺术情趣莫不流于笔端。
王宝顺先生谈到自己的艺术时说过:“艺术家与其说是在写天画地,莫若说是在写人品,画骨气”,他认为“诗品、书品、人品至上;才气、灵气、悟性、骨气当先,”“人品有多高,艺术才有多高,修身立德是艺术的根本一个民族要立于世界之林,必须有民族之骨、民族之气。”关于艺术的传承性,他秉承“不要怕靠近古人,就怕脱离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应是终生追求的艺术之‘径’”。为此,王宝顺先生总结出“五气”,就是五扬五抑:一扬文气——即扬书卷气;二扬雅气——即扬高雅风;三扬清气——即扬君子之清;四扬才气——即扬灵动之气;五扬悟气——即扬悟性之觉。五抑是:抑俗气——即抑流俗味;抑浊气——即抑混浊意;抑匠气——即抑将人之气;抑火气——即抑浮躁之风;抑霸气——即抑横冲直闯之虚。
这种思考,既是他在艺术实践过程中的悟道,又用来指导他的艺术创作活动,使他的作品逐渐推向省内外,推向国际。1994年完成《万象百寿图》后,即被评论家誉为“我国篆刻艺术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世界书画家协会曾将该作品作为中国书画精品在加拿大展出,香港回归又以礼物赠与香港。其它篆刻和书法作品曾多次参加其它展览:先后参加世界书画家协会庆香港回归书画联展;日本东京第62届国际书艺展;中国世纪开元“金龙杯”书画篆刻展;中国“西部之春”和吴道子艺术馆“中国书画名家大展”;中国文化部举办的全国“艺海精英展”;中国文联举办的“情系黄河展”、“中国首届故乡情”、“全国第五届书画篆刻展”、“中国书画名家2005金秋国际展”等,共计参加国内外书画展17次。《中国石化报》、《甘肃工人报》、《甘肃日报》、《神州诗书画报》、《经济日报》、《人民之声报》、《甘肃画报》等多家报刊曾做过专访报道。他本人被中国书画研究院和当代书画家资格认定委员会授予“东方杰出艺术家”,被世界书画家协会授予“世界书画艺术名人”,被中国书画家协会、中国书画名家大展组委会联合授予“中国书圣画圣艺术家”“德艺双馨全国二十佳书法篆刻家”,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授予“百名中国书画名家”等荣誉称号,作品编入《世纪开元“金龙杯”书画名家经典》、《当代中国书画家》、人民画报社《走向世界的中国》、《1949——2000年中国书法选集》、《中国书画家大辞典》等辞书。
夏日西落,漫天紫霞,我和王宝顺先生握手道别,坐在车上回眸,他还站在那里向我招手,好一幅晚霞送客图,我恍然觉得满天晚霞正浓聚自然之美于此时,为王宝顺先生作了绝美的风景烘托,就默默地想,此时此刻的天地,是否为艺术的信仰者王宝顺先生开了“天目”,作了某种预示!由此相信,王宝顺先生在篆刻书法艺术的道路上,会登上更高的高峰。
汉字
2006年8月11日星期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