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和《他的国》(一)
(2009-01-31 22:30:23)
标签:
八十后作家他的国文学性韩寒南美文化 |
八十后作家中,我一直比较关注韩寒,记得五六年前,在酒吧还与王朔争论过,我说看过韩寒、郭敬明的小说,觉得八十后作家很能写,王朔以他惯有的气势说,八十后作家需要生活体验,现在还成不了气候——但我悄悄发现一个小迹象,于是问王前辈:“你十八岁时的文字能力能否赶得上《三重门》?反正我十八岁时是不行的。”
王前辈没有回答我。
现在我与韩寒同在路金波的出版公司出书,在公司组织一些活动中认识了他,他是一个性情中人,过着比较自由任性的生活,这一段时间在上海写作,除聊天外,我们晚上经常一起打台球消磨时光,我们打得比分很接近,我们都好胜,生活作息都很随意,除非有人技术上出现突飞猛进,不然台球会有好长时间可打,这也是我可在上海会呆长时间的一个原因,另外,由于他是一个很好的车手,我还可向他学一学车技,可向不同人学习不同的东西,是我的生活乐趣之一。
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不得不再买一辆大排量的后驱车,来体验一下车手的感觉,本来我已经觉得对于一个四十岁的人是不可能的了,不过韩寒令我觉得也许可以,因我坐他的车时,他示范侧滑与原地360度,我并不觉得害怕,在北京,我坐一个业余车手的车,遇到同样的情况,差点被吓出心脏病。
六七十年代,南美出现一次被称为“文学爆炸”的文学现象,使全世界的读者耳目一新,他们眼中的南美洲不再只限于玛雅文化、血祭之类的历史符号,而是南美各国家活生生的历史与人文,推动这次爆炸的作家包括马尔克斯,略萨,富恩斯特,科塔萨尔,萨瓦托,多诺索等,我曾在九十年代初一口气读过四十本南美小说,它们完全是这次爆炸的成果,我们笼统地称之为“魔幻现实主义”,韩寒的《他的国》便有这种魔幻现实的基因。
作家读同时代作家的好作品,很容易被刺激,升起嫉妒心与竞争需求,正是这种竞争需求,使作家们努力写出更精彩的作品,使读者从中受益。
不过,从作家个人角度讲,情形略有不同,我可以从容地欣赏亨利·詹姆斯,普鲁斯特,福克纳,也可以为马尔克斯鼓一鼓掌,但韩寒不行,我以前读他主要是为了找一找他的毛病,越多越好,粗读他的小说多半为了可以更好地藐视他,细看也是为了看个仔细,瞧瞧他比我到底差在哪些方面,差得有多远,以便看轻他的写作,鼓励自己,使自己觉得自己写得好。
但这一次我没有成功,《他的国》阅读结束,我忘记自己是一名作家,只是作为一个读者读完全书,并且觉得这本书写得很不错,我的阅读经历很愉快,这本书让我觉得自己是在读一本真正的小说,我以为这本书是八十后作家第一次进入文学性写作的标志。
顺便说一下,在我眼里,一本书写得具有文学性,已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它是个人写作风格与小说历史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属于文学的新趣味,中国的前辈作家,虽然终身写作,作品里真正具有文学性的作品又有几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