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国的文化叫我不满意的地方之一,就是对智力劳动不尊重,我们从来不说一个人要学习一点数学思维要花费多么巨大的智力劳动,而是说这个人有数学思维,我呸!这几天翻了一本现在的奥数题,难得我完全做不出来,我就奇怪了,那东西的难度放在那儿了,怎么竟有人视而不见呢?为何我们对那些能够解决难题的人不尊重呢?我们的制度为何不去保护他们,激励他们呢?
答案是,我们的智力似乎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而是用来回避问题的,事实上,在我们的文化里,对于创意根本不在乎,我们觉得人生在世,谈谈八卦就够了。这使我们面对自然十分被动,我们根本上就认为宇宙是无法理解的,我们只能幻想着逃到极乐世界去,或者干脆让我们逃到极乐世界的想法变坚定,直至成为一种信念,接下来,我们只好去敬畏或顺应那些我们毫无兴趣搞明白的东西了,这被认为是一种中国式的明智,我要说,这是对自己的力量毫无信心以及彻头彻尾的懒惰。
无论是提出或是解决一个世界难题,都是一种奇难的创意,但我们好像对这种创意完全没兴趣,既不想了解,也不尊重,我们的兴趣在于另一种创意,即,如何钻制度与习惯的空子,获取大量公共资源感兴趣。我认为后者不是创意,是一种奇技淫巧,我通过读传记,还发现,凡是真正创意者,一般都是较大方的,他们似乎很愿意帮助别人,他们的人生似乎是在有生之年,发现这个世界里的某种新的东西,他们是所谓的古代的自然哲学家,当代的科学家,他们喜欢对着难题苦思冥想,他们的思想目标经常就是更深刻地理解我们这个世界,而不是坠入到古代的宗教与哲学的迷思中。
而假创意者则相反,他们似乎很喜欢从世界中攫取大量东西,且一直到死都放在的手边儿,他们更喜欢控制资源与别人。这两者的共同点是都勤奋。
而在两者中间,还有最大片的灰色地带,他们是大量的混沌人群,这些人生活较为机械,对于磨砺智力与体力没有兴趣,其实是懒惰。
中国拥有世界最大量的网络游戏迷,他们就迷上了这种非常机械的活动,这种活动的特点是,几乎不用动脑筋,相当于电子鸦片。
我看一看博客,一看就看到大量的拷贝与粘贴,要么就是抒发一些中国古代诗人早就抒发过了的情感,我很难看到一个博客,作者是在运用自己的智力在想问题,或是解决问题,接下来,我还发现,我们的博客同质化现象很严重,其中只有很少的信息,或者根本没什么信息,即使有那么一点信息,也少涉及智力活动,也就是,并不是经过有创意的整理后的信息,使之具有启动性。
总之,我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对智力活动不感兴趣的民族,对于长期的智力活动更是不理解,或是少理解,难怪易经与佛教能在中国流行起来,而数学永远流行不起来呢——我们知道,每一个学佛或学易的人,都能认为自己很好地掌握了那一门学问,因那学问的标准太宽泛,而数学却不是,三句话下来,我们便能看出谁是门外汉。我们都喜欢不懂装懂,所以,我们选择学佛学易,因那两项学问真是一种多赢的学问,其实,只要我们稍微诚实一点,我们就会承认,我们只是懒惰罢了,因真正的智力劳动太过辛苦,我们只是想逃避罢了。
然而,在世界的另一边,存有与我们不太一样的人群与文化,我看到他们喜欢智力劳动,并能够从中得到快乐,他们懂得他们的智力的珍贵,甚至是快乐源泉,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不仅可用长达一生时间使用智力去解决问题,还可把没解决的问题留待下一代人去解决,而下一代人也会持续地尽力,很多问题(比如数论中的问题)竟是他们花去长达上千年的时间才解决的,而那些问题中,竟多半是与现实生活完全无关的。
用我们的文化去理解那一种文化,是非常令人吃惊的,因我们无法想象世上竟有那么纯粹的人,更无法想象那些提问与解答竟有那么纯粹,它们竟丝毫不关乎生老病死,喜怒哀乐,一句话,表面看来,那些问题可能开始来自于现实生活,但很快,便与人生丝毫无关,直至现在,这种问题与解答,在所谓的科学共同体内仍大量存在,它的副产品被大量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来,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它的主要产品,看起来竟然似乎只是属于人类智力——事实上,要理解我们的宇宙,也许只要很少的一点数学就够了,但为何还有那么多似乎与宇宙都毫无关系的数学存在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