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签: 随笔/感悟 | 
在我眼里,以理性思考,一个国产编剧的道路是可以更为宽广的。
他第一件事,就是成为一个好编剧,不管第一部戏的价格如何低,他必须努力写出红戏,证明自己的商业价值,接下来,比之旧式编剧,他还有更好的前途,就是集中精力,继续写出好戏,鼓励他的是,他的剧本质量取得了投资人的信任,可以参与分成。
我国最好的编剧之一吕海岩除高片酬外,还可拿到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分红,他的成功给编剧行业带来一道亮光,我从开始写剧本起,便把吕海岩当做我的傍样,但我认为,尽管他努力且成功,却并没有运气把编剧生涯变成一种令人吸引人的生活方式,只从经济上看,假设他可从每部戏中抽成抽出三百万,算下去十部戏便能得到三千万——这已是最高成就了,但这个利益能否使人把编剧当成一个有前途的职业的生涯而严肃看待呢?
我以为不能。
因这位编剧每年写一部戏,苦干十年,才抵得上一位一线名星一年的收入,真是令人黯然,这个数字只及得上一个演员的梦想的十分之一,若是令人羡幕,十分勉强,据说现在很多年轻商人争取在三十岁前力争夺取的第一桶金便是一千万,天才作家可从二十岁开始挣钱,二十至三十之间便有机会一年收入一千万,而当编剧呢?一般至少要到三十岁才能得到差不多的写剧本的经验而起步儿,至四十岁左右才可学艺成功,最好的编剧,连运气都算上,四十至五十之间才可能通过积累挣得一千万,这么一分析,连我自己都相信,编剧工作令人缺少雄心,只是熬过每一年而已。
而制作公司能对这样的编剧做何指望呢?他(她)的状态必是忍辱负重,绝望困惑,只好投机取巧,得过且过,极易灰心,很少勇气与力量,并不能拥有一种统领大局的王者之气,以这样的编剧来设计拍摄蓝图,剧作怎可令人满意——我每次打开电视看到电视剧,编剧的颓废气息便会通过剧情流露出来,东拼西凑,抱怨诉苦,虚张声势,毫无底气,连一个自大狂都不可能在编剧行业里膨胀起来,因所有的一切都令人泄气。
 
我以为,所谓的“市场失灵”便是如此,证据是这行业并未形成很好的发展,它的中心激励不是围绕着创造力,此刻,为提士气,必须提起重饷,用以激励那些自信的编剧去创造编剧的历史——金钱便是激励机制之一,它可鼓励独创性。
那么多少合适呢?
我以为是一亿,因这个数字较像个催人奋斗的目标。
如果有超级编剧可在一生中挣得一亿元人民帀,那么你为之花上三十年值得吗?
我相信定有人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值!
这价值的获得不是凭爆发性成功,而是凭长期的积累与努力——若有有一天,我听说一个编剧还能在三五年前获得成功的戏里获得利益,那么我才认为这个行业是健康的,如果一个编剧靠几十年努力可积累一亿元人民帀,那么我会觉得这行业更健康。
我们总是说要做经典,然而编剧无法从经典中获得利益,他们为什么要去写经典?以我个人经历,当我得知自己无法从DVD中提成,我连做宣传推广都觉得是浪费时间,因我会问自己:我是在为谁宣传?我的稿费早已领完,后面的成功与我有什么关系?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