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瑜伽之路

(2006-08-23 21:50:29)

同时读法国人以利亚德所著《不死与自由》与美国人克莱因所著《古今数学思想》,真是一种奇怪的体验,为了了解瑜伽思想的另一种表述,我还看了印度人室利·阿罗频多的《瑜伽论》,数学思想方面,看了胡作玄与邓明立合著的《20世纪数学思想》。今天《不死与自由》看完了。

 

对于古印度的圣人来讲,一切皆“苦”(当然这也有很复杂的文化传承),人生的目标就在于“解脱”,不能解脱的原因就是“无知”等等,不过以

现在的目光来看,这些圣人的品位高得真是令人望尘莫及——自圣人往下,这想法影响到市俗文化,于是,这个民族就有了一个半宿命论的所谓的“诉苦”传统,认为活着就是苦与错,干脆说吧,存在就是苦与错,较好的情形当然是要纠正过来,所以要在大师的帮助下过正确的生活,更古老的诺斯替教也认为人受污染,所以得净化,一直净化到“什么都不是,但又什么都是”才算完,当然,更极端的是要人们达到“连什么都不是都不是”这一境界,然后,人们从内在精神里体会一种绝对的自由,现代人管这件事叫做“获得一种超越状态的意识”,(不过,由于很多人都得到过自认为的超越意识,所以,人们便说成是意识状态的改变),在古印度,要得到这状态,需要一位古鲁(老师)的指引,从见地入手,转入修行,一般的途径是瑜伽,瑜伽术在本质上是一种“一心术”,人在极度专注的时候,会有一些超常态的体验,当这些体验被整合进一些有关宇宙的形而上知识之后,个人体验就转化成了一种宗教体验,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古印度宗教都与瑜伽有着这样与那样的关系,当然也有一些流派认为根本不需要瑜伽就能达到对于绝对终极的经验,事实上,它是一种创造性体验,无疑,对于每一个人,这种内在经验是很不同的,是无法言说的(佛陀就反对有关瑜伽体验的言说),这一传统到了现代,替尸还魂,不管多么牵强,竟与“自由、超越”这些现代词语挂上了钩儿——于是,瑜伽便成了个人的某种体验绝对自由的手段。

法国人以利亚德在《不死与自由》中说过,印度瑜伽传授的再生,即是对于不死或绝对自由的获得,这是一种悖论状态,而这种悖论状态处于世俗存在之外,几乎是不可言说的状态,以利亚德认为,一切都依赖于对于自由这一概念如何解释与阐述,或是说,依赖于自由的意义是什么——印度人做出自己的回答,那就是“魔法”与“神秘主义”相结合的一种解释,在我看,这解释似乎像是对应着一种人类性格,特别是那样一种性格,即对于自己的身体与感受非常关注的那样一种人的性格。

古印度文化有一点必须注意,那就是,他们几乎对自身以外任可事物都不感兴趣,极度关注自我,他们直接从自我出发去体认宇宙,可以说,这文化的发源是一种绝对主观唯心主义,它的观点是一种“体认”的观点,也就是纯粹个人经验的观点,这观点与其说是宗教的,在我看,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的,那文化的倾向表面上看是一种极端个人主义的,令我联想起很多非常古老的人类原始思想,就如同古印弟安人认为没有他们的祈祷,太阳就不会升起一样——很有意思,但也很牵强。

此外,书中的一些关于“解脱者”的外在表述也让我觉得有意思,其一是他们的“活死人状态”,几乎像是会移动的植物,其二是他们的另一个状态,那就是食量惊人,而且什么都能吃——原来瑜伽到头了就是这样,呵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压力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