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完剧本五六集,晚上跟宝刚聊七八集,他总是能想出一串点子使剧情更加具有真实感,反而显得我原来写得有点单薄,看来做电视剧,经验非常重要,从它出发,可形成一个人对故事的直觉。当我想不出比他说的更有意思的主意的时候,就只好听他的,没什么可说的,改。
聊完剧本聊一些有关电视剧制的事儿,赵宝刚有一些自己的独特的招儿,比如使用演员,我发现他用的过的演员大多在他的剧中走红后,绝大多数反而没能继续塑造出能叫人记住的角色,只是在他的戏中有出色表演,以为他就是会挑演员,其实是赵宝刚有一系列手段使演员做出色发挥,比如:在港剧中,演员经常伸头望向镜头,一般戏中,演员总能察觉出摄影机的存在,使表演游离角色变成自我表现,赵宝刚的招儿是拍摄前不架机器,(由他事先把机器的走位想好),接下来让演员表演,表演完成后,再架上机器拍,而且永远不告诉演员摄影机卡的景别,这样,演员就只好专心表演,无法去想把自己拍得美不美之类的问题。除了这些手段,当然最基本的是对于故事与人物的理解,若拍出一部好戏,细节能力必须过关(也就是表现细节很生动的能力),这其实已是天赋了。
一个数字叫我觉得好的电视剧值得一做,《过把瘾》至今,曾有的电视台放过40多遍,并且现在仍有电视台在买这部戏(一般卖戏是一次只卖一年),成了常销剧,这比很多优秀小说的命运都要好,看来读图时代,影视的作品生命要强于小说。
还听他讲讲他他一拨人精儿的往事,感到十分有趣,据说当时拍《编辑部的故事》时,是吕丽萍忙着教葛优演戏,而侯耀华忙着教吕丽萍演戏,最后是葛优演得最好,他一演大家就笑,而侯耀华总是在演戏时偷给自己加词儿,看来还是曲艺口儿的人表现人欲强,呵呵-------不知不觉一直聊到凌晨四点,撑不住了才睡。
赵宝刚谈拍戏的视点,是从一个导演与一个演员两个视点出发的,而且他对拍摄技术有过一段迷恋时期,使得剪接十分流畅,我认为这是他的戏一直能保持优势与特色的原因。
十年前初接触影视时,总是认为自己想出的东西好,别人的不行,除了向电影大师学习以外,不肯向任何别人学习,现在长大了,反而能从每个人身上学到东西,这也是人生的一种乐趣,曾与很多导演聊过戏,除老牛外,我认为与赵宝刚是最谈得来的,在故事上的趣味比较接近,赵宝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改完的段落能与其它未改的部分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可别小看这一点,其实是很难做到的,我以前给人改剧本就做不到,总是先改一点,但那一点显得与其它部分配合不起来,后来不得不把整个戏都改掉才行,这至少影响到我挣钱,挣的是改剧本的钱,却把整个剧本翻写一遍,一点也不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