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青春之歌》要从看同名电影说起,“青春之歌”这部电影是根据长篇小说《青春之歌》改编的。我看这部电影是在小学六年级。那时学校经常组织看电影,可在组织看这场电影时却和看其他电影不一样,老师在班上特意讲一定要严肃认真,还特别嘱咐班里一些调皮的男生不许起哄,那时的我根本不懂男女之情,我都不明白老师为什么这么讲。

电影《青春之歌》
我读《青春之歌》这本书是在上中学后,因为电影很轰动,读着文字,脑子里是电影中的形象,林道静忧郁的大眼睛和于永泽亮晶晶的小眼睛,这种强烈的反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部小说因为电影而被立体化,我的心里,谢芳就是林道静,于是之就是余永泽,电影演员的形象和小说中的人物描写完全契合,而且不止我一个人这样认为,当时大部分人都认可这个形象,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个优秀导演的功力。当时我们还认为卢嘉川和江华的形象一点也不英俊,比小说描写的差远了,而王晓燕、戴愉、白丽萍、许宁还不错。
小说中的林道静美丽而不风流,温柔却很坚强,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在她身上得到完美的结合,这个形象让我神往。尤其是细节中弥漫着的温馨的小资情调,我们女同学非常喜欢。
因为喜欢小说,所以也非常关注作者,我想象小说的作者杨沫和她倾力塑造的主人公林道静,在心灵上一定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我相信这是由作家真实的生活经历创作而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对作者充满敬重。我还想象作家可能没有小说主人公漂亮,但我坚信他们的内心同样美好。
小说《青春之歌》
想更多了解作家的愿望在几十年后得以实现,我在网上看了很多有关作家创作小说的经历,评论界的争论,以及有关电影拍摄的花絮等,感觉有意思的一点是,作家的妹妹白杨要求出演林道静,因为年龄大遭到姐姐婉言拒绝,由此还引起小小的不快。在这一点上杨沫坚持了艺术的原则,试想如果真让白杨出演,影片的魅力一定会大打折扣。
也有感到遗憾的,就是看了作家的儿子老鬼写的一本书《母亲杨沫》后,从根本上颠覆了杨沫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老鬼在书中写了真实的母亲,写了她的种种负面,尤其是母性和亲情的缺失,虽然我很钦佩老鬼敢说真话的勇气,但是对他的做法我不认同,感觉很别扭,毕竟是自己的生身父母,为什么一定要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即使都是真的,也不该这么公之于众啊。
老鬼写到,
比如,我小时候患了肠粘连,肚子疼,疼得我满地打滚,吃什么吐什么,母亲认为是虫子病,一直没当回事。保姆看我痛得难受,吃药也不管用,再三向她报告,她都说是虫子病,无动于衷,继续把我扔在东屋,任我疼得呻吟。几天过去,我已奄奄一息,眼看要不行了,她才让哥哥带我去看病。医生检查之后马上动手术,后来对家人说,我的肠子都黑了,胀得快要破裂,再晚就没救了……
当动完肠粘连的大手术后,我肚上的伤口剩下一窟窿,迟迟不愈合,出院继续在家养病。一天因为点蜡烛玩火,烧着了窗户纸,窗户冒起了浓烟和火苗。我知道惹了大祸,又不敢说,怕挨打,躲到厨房。幸亏母亲发现冲过来,把火扑灭。之后她拿着鸡毛掸子狠狠抽我,连吼带骂,把我抽倒在地上。
对一个6岁的弱小孩子,刚动完手术,腹部伤口还未痊愈,还缠着绷带,这么毒打,痛上加痛,让我的心灵受到极大伤害,终生难忘。……
老鬼还写到,
困难时期,我正上初一,平时住校,饿得要命,整天就想着吃,回家也吃不饱……。而我家的保姆却严格执行父母的命令:不交粮票不给吃饭。若少交几两粮票,保姆会追着屁股跟你要。
父亲浮肿了,他们买了不少高级糖、高级点心、高价营养品,但这些吃的都放在他们的屋,只供父母享用。他们出门就锁门,不容孩子染指。他们认为他们是老干部,有这待遇,他们比孩子重要,先顾他们要紧。现在老百姓都挨饿,你们小孩子也应该挨饿,如给你们吃了,就是搞特殊化。……
以上只是我摘录的让我最不能容忍的片段。

儿子老鬼和母亲杨沫
%%%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谢谢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