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都圣地 —— 赞普林卡藏王寺院
在去青海湖的途中,路过丹噶尔古城,由导游领着大家参观。丹葛尔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有600多年历史,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经济文化枢纽和军事重镇,也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
丹噶尔,即藏语“东科尔”的蒙语音译,意为“白海螺”,地处黄河北岸,西海之滨,湟水源头。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在这里结合,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相交,唐蕃古道与丝绸南路在这里穿越,众多民族在这里集聚,素有“海藏咽喉”、“茶马商都”、“小北京”之美称。

丹噶尔古城
现在所看到的古城,已经是恢复修旧,重现昔日“茶马商都”的风貌,以丹噶尔和丰盛街为主,贯穿城隍庙、丹噶尔厅署、文庙、商号店铺、火祖阁等建筑。在保护原有建筑的基础上,修复新建了入口、文庙、火祖阁3个广场、东西城门、3个牌坊、4处民俗宅院、博物馆等景点及六百多间店号商铺。
还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石碾、石磨、皮影戏、巡捕、驼队等反映当地文化特色的人物、场景等小品景观,并用湟源排灯代替街道、店铺等照明设施。人们似乎又看到了车马拥挤、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一派盎然生机。

城隍廟
城隍庙在县城西门内北,建于清乾隆年间,占地四亩多,有山门三间,门前石砌台阶,左右石狮旗墩围杆刁斗,山门对面有青砖照壁,高两丈,宽三丈,刻有花纹图案。门内建有钟鼓楼阁,门楼戏台,正殿、廊房、牌房、花园、书房等规模井然。全庙建筑属传统式飞檐大屋顶,绘画雕刻,尤显瑰丽,廊房内的壁画--劝善图,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欣赏价值。

英商仁记洋行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丹噶尔古城商贸鼎盛,年交易额达到白银300万两,是当时西宁府贸易总额的六七倍,英、美、俄、比利时等国商人,京、津、晋巨商大贾,纷纷前来此地设立洋行,驻庄经商。有名的洋行有新泰兴、仁记(英)、平和、怡和、居里、瑞记(美)、美最斯(俄)、瓦利(土)等。他们主要从事青海羊毛的收购贩运,在国际市场赚取丰厚的利润。

仁记商行 ——
电影《藏客》拍摄景点
丹噶尔古城现存的一座洋行,是英国人办的,它是旧中国外商在湟源经商的历史见证。

丹噶尔厅署
乾隆九年(1744年),因丹噶尔路通西藏,逼近青海,为汉、土、回、藏、蒙往来交易之所,经西宁道佥事杨应琚奏请朝廷以高台县议裁主簿移驻,并特准“一切交易,俱在丹城,毫无他泄”。道光年间,因湟源海藏通商,中外咽喉,特设立丹噶尔厅,属西宁府。
现修复的丹噶尔厅署为前后两院,前院有大堂及六房,后院有议事堂等。丹噶尔厅署内,有当地民间艺人进行县衙升堂表演,再现当时办公、生活的场景。

文庙
丹噶尔文庙、小学堂、劝学所,建于民国七年(1918年),由时任县知事地方宿儒乡绅带头动员各界人士捐资修建,建筑古朴典雅、庄严肃穆、风格独特,具有南方园林秀美。2007年由县人民政府保护性的修复,旨在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丹噶尔演艺厅
湟源古称“西戎羌地”,是古羌人生活栖息的重要地方之一,有着诸多的羌文化遗存。为丰富和提高古城文化内涵,特建立了明清建筑风格的丹噶尔演艺厅。为此编排了《羌风流韵》原生态乐舞,整个乐舞风格原始、粗狂、古朴,由当地民间艺人演出,生动的再现古羌人生产生活的情景。
最后我们聆听了当地的曲苑节目,观看了丹噶尔民族服饰秀表演。
从丹噶尔古城出来,导游领着我们到赞普林卡藏文化馆参观,部分游客不肯下车参加自费游的项目,而我则是带着任务而来,要在西部藏教的圣地,要为我的姐妹祈祷健康、平安的!

赞普林卡藏文化馆
青海的赞普林卡,是青藏高原上,也是世界上唯一的,集藏传佛教八大教派为一体的藏王寺院。位于西宁西大门湟源,是古丝绸南路、三峡交汇、青藏咽喉之地。
寺院前院主殿为五层楼藏式建筑:三层中空,塑有现世界最大的藏王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迟尊公主的佛像,还塑有藏传佛教八大教派创始人塑像及其他佛像一百余尊。
四、五层塑有藏传佛教三世佛、大殿内墙壁上绘有藏族起源、文成公主进藏、藏传佛教十六尊者、汉传佛教十八罗汉、释伽牟尼传等大型壁画与唐卡。四层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玉佛像,内套小佛像及舍利子。他是汉藏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汉藏民族文化的结晶,总之雕工精致,栩栩如生,精美绝伦,只是不许拍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