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时事八卦天天评 |
(2006.6.4)
这个标题有点糙,但话糙理不糙,不糙不足以明理。
N天前就听说,有人号召6月5号世界环境日这天“少开一天车”。今天一看新闻,吓了一跳,据说已有上百家车友会响应了号召,明天将有至少20万辆私车放假一天。跳完落地之后,秃哥心头狂喜,赶快把5号这天的出行计划排满。一下子少了那么多车,路上一定很好走,傻瓜才在这天不开车呢。
为了明理,先扯两段闲篇。今天还有一条新闻吓了好多人一跳,但秃哥没跳。说的是北京理工大学的一个实验室爆炸了,所幸没伤人,但其状很惨。想必和科学家们常年比邻而居的人,都没兴趣跳。比如在秃哥住过的清华园里,就经常听说哪个实验室又爆炸了,有时大炸,有时小炸,有时虚惊,有时伤人。这种状况谁也不愿发生,但也派生出两大积极效果:一是让秃哥在童年就切实感受到了科学探索之艰巨、之伟大;二是使清华大学校医院紧急诊治火焰和化学品烧伤的医疗水平出奇的高,恐怕在全国所有大学的校医院里都是№.1。有什么样的病人,就培养出什么样的大夫。不久前,因为爹妈二腰均有小恙,秃哥全家总动员,寻觅京城里治老年腰椎病的权威医院。有位行家说,部队的医院再著名,也不必期待。因为他们的诊治对象多数是我人民解放军中青年指战员,所以在老年疾病上一般都缺少案例积累。
这个说法是很有说服力的,逻辑好手秃哥很信服。两段闲篇,讲的是同一个道理:为了减少实验室爆炸的损失,可以加强对实验室的管理,可以继续提高校医院的抢救水平,但不能简单粗暴地让清华和理工干脆都把实验室关了。同样,不能为了给咱们部队医院大力提高老年病治疗水平创造条件,就让我人民解放军大肆征召一批60岁以上的老年朋友入伍。
“少开一天车”的内在逻辑,就是想把实验室关了,并准备把解放军搞成夕阳红。秃哥以为,环保主义者借“少开一天车”来动员大家身体力行,去体会一下绿色生活的理念,本来是愿者上钩、旁人无可指摘的事情。但这是做秀,是游戏,万万不可当真。就事论事,它有益无害。但如果放眼全局,它就违背了社会进步的基本逻辑,很容易把我们引上一条充满善意的歧途。
自汽车诞生,尾气污染就在。就像自人类开始吃饭,打嗝放屁噎死的事例就在;就像自CCTV有了《新闻联播》,播音员们打嗑跛的小怯就在。秃哥呼吁:为了表达我们对打嗝放屁噎死的仇恨,请全体禁食一天;为了表达我们对邢质斌阿姨和罗京老哥之业务晚节的怜惜,请《新闻联播》暂停一天。有同意这两项呼吁的请跟贴...。
跟贴的人,都得骂秃哥糊涂到了绝顶。可为什么“少开一天车”的呼吁,就应者如云呢?关键在于,所有人都认为吃饭和《新闻联播》天经地义,但今天,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认为汽车生活是天经地义。从“汽车文明可逆”的逻辑出发,痛恨汽车污染,就要少开汽车;从每年少开一天,到每月少开一天,再到每周少开一天。
秃哥认为,有某些人群站出来,以这种方式对汽车文明唱反调,并不稀罕,也是多元文化下的正常现象。但此次站出来积极响应“少开一天车”的,恰恰是一帮车友会会长们。这就相当的滑稽。车友会是汽车文明的鼓吹者和传播者,而他们却懵懵懂懂地掉进了反对汽车文明者的逻辑陷阱,他们一定是油箱和脑子都进了水。
北岛说,我不相信天是蓝的。秃哥说,我相信大家都希望天是蓝的。在不可轻言放弃的汽车文明进程中,如何减少汽车的污染呢?积极的办法至少有二:
一是依靠科技进步,不断降低汽车尾气的污染程度。这符合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以减少爆炸事故的正常逻辑,而不是遵循干脆把实验室关掉的错误逻辑。事实上,正是因为尾气污染渐成社会公敌,才迫使全球的汽车制造者肯于将大把已经到手的利润,又转化为科研投资,努力从技术上降低尾气之害。N年来,汽车的绝对保有量一直在增加,而单车的污染排放一直在降低。这就把环保的压力,转化成了科技与文明进步的动力,而不是因噎废食,试图逐步退回到汽车时代之前。
二是让大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而主动选择少开车,而不是单纯为了减少污染而少开车。这两种少开车,其意大不同,前者是发展的逻辑,后者则是逆发展的逻辑。欧美不少国家的居民,在经历了对汽车的狂恋后,现在确实开得少了。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非是为了响应环保主义者的号召,而是因为随着居住、出行和工作方式的改变,他们出于提高生活质量的本能需要,而自觉地选择在某些日子里少开车,或者在去某些地方时不开车。
这才是我们赢得蓝天的正途——让汽车文明在环保的愿望和约束下继续健康发展;让开不开车、开多开少,成为文明人的一种自由选择;让汽车污染的最终降低,随着社会富裕程度的逐步提高,而水到渠成。
环保主义者是先知,他们站在时代的侧翼,永远令人尊敬。但也仅此而已。在“少开一天车”的日子里,还是想开就开吧。环保之举,从来无法靠个体或少数人来完成,而要靠社会文明的整体进步去实现。N多年来,“少开一天车”这类的环保秀,一直在全球各地上演。它其实只是那些纯粹环保主义者所热衷的一种少数人的游戏,而从来没有在任何一个社会中,成为主流人群的长久选择。
这个标题有点糙,但话糙理不糙,不糙不足以明理。
N天前就听说,有人号召6月5号世界环境日这天“少开一天车”。今天一看新闻,吓了一跳,据说已有上百家车友会响应了号召,明天将有至少20万辆私车放假一天。跳完落地之后,秃哥心头狂喜,赶快把5号这天的出行计划排满。一下子少了那么多车,路上一定很好走,傻瓜才在这天不开车呢。
为了明理,先扯两段闲篇。今天还有一条新闻吓了好多人一跳,但秃哥没跳。说的是北京理工大学的一个实验室爆炸了,所幸没伤人,但其状很惨。想必和科学家们常年比邻而居的人,都没兴趣跳。比如在秃哥住过的清华园里,就经常听说哪个实验室又爆炸了,有时大炸,有时小炸,有时虚惊,有时伤人。这种状况谁也不愿发生,但也派生出两大积极效果:一是让秃哥在童年就切实感受到了科学探索之艰巨、之伟大;二是使清华大学校医院紧急诊治火焰和化学品烧伤的医疗水平出奇的高,恐怕在全国所有大学的校医院里都是№.1。有什么样的病人,就培养出什么样的大夫。不久前,因为爹妈二腰均有小恙,秃哥全家总动员,寻觅京城里治老年腰椎病的权威医院。有位行家说,部队的医院再著名,也不必期待。因为他们的诊治对象多数是我人民解放军中青年指战员,所以在老年疾病上一般都缺少案例积累。
这个说法是很有说服力的,逻辑好手秃哥很信服。两段闲篇,讲的是同一个道理:为了减少实验室爆炸的损失,可以加强对实验室的管理,可以继续提高校医院的抢救水平,但不能简单粗暴地让清华和理工干脆都把实验室关了。同样,不能为了给咱们部队医院大力提高老年病治疗水平创造条件,就让我人民解放军大肆征召一批60岁以上的老年朋友入伍。
“少开一天车”的内在逻辑,就是想把实验室关了,并准备把解放军搞成夕阳红。秃哥以为,环保主义者借“少开一天车”来动员大家身体力行,去体会一下绿色生活的理念,本来是愿者上钩、旁人无可指摘的事情。但这是做秀,是游戏,万万不可当真。就事论事,它有益无害。但如果放眼全局,它就违背了社会进步的基本逻辑,很容易把我们引上一条充满善意的歧途。
自汽车诞生,尾气污染就在。就像自人类开始吃饭,打嗝放屁噎死的事例就在;就像自CCTV有了《新闻联播》,播音员们打嗑跛的小怯就在。秃哥呼吁:为了表达我们对打嗝放屁噎死的仇恨,请全体禁食一天;为了表达我们对邢质斌阿姨和罗京老哥之业务晚节的怜惜,请《新闻联播》暂停一天。有同意这两项呼吁的请跟贴...。
跟贴的人,都得骂秃哥糊涂到了绝顶。可为什么“少开一天车”的呼吁,就应者如云呢?关键在于,所有人都认为吃饭和《新闻联播》天经地义,但今天,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认为汽车生活是天经地义。从“汽车文明可逆”的逻辑出发,痛恨汽车污染,就要少开汽车;从每年少开一天,到每月少开一天,再到每周少开一天。
秃哥认为,有某些人群站出来,以这种方式对汽车文明唱反调,并不稀罕,也是多元文化下的正常现象。但此次站出来积极响应“少开一天车”的,恰恰是一帮车友会会长们。这就相当的滑稽。车友会是汽车文明的鼓吹者和传播者,而他们却懵懵懂懂地掉进了反对汽车文明者的逻辑陷阱,他们一定是油箱和脑子都进了水。
北岛说,我不相信天是蓝的。秃哥说,我相信大家都希望天是蓝的。在不可轻言放弃的汽车文明进程中,如何减少汽车的污染呢?积极的办法至少有二:
一是依靠科技进步,不断降低汽车尾气的污染程度。这符合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以减少爆炸事故的正常逻辑,而不是遵循干脆把实验室关掉的错误逻辑。事实上,正是因为尾气污染渐成社会公敌,才迫使全球的汽车制造者肯于将大把已经到手的利润,又转化为科研投资,努力从技术上降低尾气之害。N年来,汽车的绝对保有量一直在增加,而单车的污染排放一直在降低。这就把环保的压力,转化成了科技与文明进步的动力,而不是因噎废食,试图逐步退回到汽车时代之前。
二是让大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而主动选择少开车,而不是单纯为了减少污染而少开车。这两种少开车,其意大不同,前者是发展的逻辑,后者则是逆发展的逻辑。欧美不少国家的居民,在经历了对汽车的狂恋后,现在确实开得少了。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非是为了响应环保主义者的号召,而是因为随着居住、出行和工作方式的改变,他们出于提高生活质量的本能需要,而自觉地选择在某些日子里少开车,或者在去某些地方时不开车。
这才是我们赢得蓝天的正途——让汽车文明在环保的愿望和约束下继续健康发展;让开不开车、开多开少,成为文明人的一种自由选择;让汽车污染的最终降低,随着社会富裕程度的逐步提高,而水到渠成。
环保主义者是先知,他们站在时代的侧翼,永远令人尊敬。但也仅此而已。在“少开一天车”的日子里,还是想开就开吧。环保之举,从来无法靠个体或少数人来完成,而要靠社会文明的整体进步去实现。N多年来,“少开一天车”这类的环保秀,一直在全球各地上演。它其实只是那些纯粹环保主义者所热衷的一种少数人的游戏,而从来没有在任何一个社会中,成为主流人群的长久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