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时事八卦天天评 |
(2006.5.3)
乔治·卢卡斯大叔的《星球大战前传3》于鸡年三伏天上映时,有一位国内影评家丧心病狂地说,这种先演后边儿事、再拍前边儿事的做法很不厚道,让观众根本看不懂剧情。秃哥认为,此人严重低估了生活在卫星电视时代的广大观众的从后往前看水平。
由于那些代表着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优秀电视连续剧,总是被N个电视台反复N次地花插着播放,以秃哥为代表的一大批遥控器狂人,已经很少能够一气呵成地、从前往后地看完一部完整的电视剧了。同志们习惯了在这个台刚看完杜娟与白杨的幸福像花儿一样谢了,就拨到另一个台去看杜娟与林彬的幸福像花儿一样开了;在这边刚看完二女儿恩京婚后的痛苦生活,就跑到另一个台去瞅澡堂老板家的三个大龄闺女轮流相亲失败。
颠来倒去看,一般会带来两个结果:一是某某电视剧从N年前就开始看,看到现在,还能偶尔撞见尚未看过的新鲜段落。这很像是在一盘用肉沫炒的菜里挑肉吃,总也吃不痛快,可总也吃不完。二是看着看着就串了秧。明明孙俪刚刚嫁给了李云龙的搭档赵政委,怎么一转脸儿又与林连长的情敌白干事起腻呢?
这个动什么别动尘土的春天里,身居京城的秃哥,就把环保局的“蓝天指标”与交管局的“死亡指标”看串了。
像雾像雨又像风的一系列阴霾天过后,北京今年完成238个蓝天这一硬指标的前景空前严峻。从1998年起,北京不断给自己的天空加压,“空气质量达到2级或2级以上”的蓝天数字,从最初的100天已迅速上涨到了今年的238天。在老天爷有点不够意思的今年,全北京的各行各业正被紧急动员起来,为“不管困难多大,也要坚决完成238个蓝天”而奋斗。作为一名热爱蓝天、热爱北京的优秀市民,秃哥也积极响应号召,自觉地为此而奋斗着,比如尽量多地憋在斗室里,从而减少私家车的尾气排放,并避免后脚跟带起路边尘土。秃哥的努力能为北京增加零点几几几个蓝天尚不得而知,已知的是因此把光头捂得挺白,写了不少文章,并从电视剧里拣出了相当多的肉沫吃。
“蓝天指标”如此牵动人心,让秃哥想起了1990年代曾同样牵动人心的那个“死亡指标”。那时北京的交管部门为了降低交通事故数字,每年都会提出“事故死亡人数不得超过多少人”之控制数,且一年比一年低,并逐级向下分解,与各级领导的考核、各个单位的评优挂钩。指标的压力是惊人的,效果是显著的,每个年初,都可见到“去年又少死N人”的喜报。然而,N年之后,“死亡指标”不再被公开提及了。因为车越来越多,交管部门虽尽了人事,却难违天命,难阻汽车社会的时代病,事故与死人的绝对数终于不可遏制地转头上升了。
秃哥总觉得,眼下的“蓝天指标”,与当年的“死亡指标”有几分神似:
其一,在指标的尽头,都矗立着一个极限。“死亡指标”的极限是0个人,“蓝天指标”的极限是365天。我们都是唯物主义者。既然一个城市不可能全年不撞死一个人,一个年份里不可能没有一个阴霾天,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做到无限制地越死越少或越来越蓝。
其二,这两个指标都不是完全随一个城市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为完成“死亡指标”而奋斗时,北京人再努力,也百密终有自己一疏,千虑难挡外车一撞;为完成“蓝天指标”而奋斗时,我们可以把防尘降尘的任务分解到各区县、各单位,却无法分解给河北、天津、内蒙古,更无法向来自甘肃与宁夏的沙尘暴那厮拒发进京证。
其三,作为两个统计数字,它们确实可以形象生动地反映交通状况和空气质量,但如果把它们演变成不讲情面的“硬指标”,就很容易引发一些不讲科学的短期行为、不计成本的欲盖弥彰和不讲辩证法的畸形心态,使人们无形中成为指标的奴隶。
有这三分神似,“蓝天指标”与“死亡指标”,也许真的是来自同一部电视连续剧,来龙去脉相似,启承转合略同。它们都分别推动了某个阶段里城市交通与环保事业的发展,但也都有那么点人定胜天般的张狂。
水至清则无鱼,家至安则无趣,天至蓝则无荫。澡堂老板家的故事为什么N看不厌,肉沫不绝?因为那一大家子里不全是笑脸与和谐,父子、姐妹、兄弟、姑嫂、妯娌、婆媳之间,有时一路畅通,有时拥塞嘈杂,有时蓝天白云,有时尘飞雾紧。永不凋谢的是假花,永远湛蓝的是梦境。我们可以永远保持对蓝天的向往,但“蓝天指标”不要超越科学,不要过分苛刻,不要无限上纲。在蓝天与阴天的交替面前,澡堂家的爷爷做得是最好的——尽己努力求和谐,心平气和看争吵。
否则,就会像孙俪在幸福像花儿一样里唱的,我们之间的爱,重得像空气,越想逃离却越沉迷。城市太拥挤,我无法呼吸,只能拥抱着空气,假装那是你,不曾远离。
乔治·卢卡斯大叔的《星球大战前传3》于鸡年三伏天上映时,有一位国内影评家丧心病狂地说,这种先演后边儿事、再拍前边儿事的做法很不厚道,让观众根本看不懂剧情。秃哥认为,此人严重低估了生活在卫星电视时代的广大观众的从后往前看水平。
由于那些代表着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优秀电视连续剧,总是被N个电视台反复N次地花插着播放,以秃哥为代表的一大批遥控器狂人,已经很少能够一气呵成地、从前往后地看完一部完整的电视剧了。同志们习惯了在这个台刚看完杜娟与白杨的幸福像花儿一样谢了,就拨到另一个台去看杜娟与林彬的幸福像花儿一样开了;在这边刚看完二女儿恩京婚后的痛苦生活,就跑到另一个台去瞅澡堂老板家的三个大龄闺女轮流相亲失败。
颠来倒去看,一般会带来两个结果:一是某某电视剧从N年前就开始看,看到现在,还能偶尔撞见尚未看过的新鲜段落。这很像是在一盘用肉沫炒的菜里挑肉吃,总也吃不痛快,可总也吃不完。二是看着看着就串了秧。明明孙俪刚刚嫁给了李云龙的搭档赵政委,怎么一转脸儿又与林连长的情敌白干事起腻呢?
这个动什么别动尘土的春天里,身居京城的秃哥,就把环保局的“蓝天指标”与交管局的“死亡指标”看串了。
像雾像雨又像风的一系列阴霾天过后,北京今年完成238个蓝天这一硬指标的前景空前严峻。从1998年起,北京不断给自己的天空加压,“空气质量达到2级或2级以上”的蓝天数字,从最初的100天已迅速上涨到了今年的238天。在老天爷有点不够意思的今年,全北京的各行各业正被紧急动员起来,为“不管困难多大,也要坚决完成238个蓝天”而奋斗。作为一名热爱蓝天、热爱北京的优秀市民,秃哥也积极响应号召,自觉地为此而奋斗着,比如尽量多地憋在斗室里,从而减少私家车的尾气排放,并避免后脚跟带起路边尘土。秃哥的努力能为北京增加零点几几几个蓝天尚不得而知,已知的是因此把光头捂得挺白,写了不少文章,并从电视剧里拣出了相当多的肉沫吃。
“蓝天指标”如此牵动人心,让秃哥想起了1990年代曾同样牵动人心的那个“死亡指标”。那时北京的交管部门为了降低交通事故数字,每年都会提出“事故死亡人数不得超过多少人”之控制数,且一年比一年低,并逐级向下分解,与各级领导的考核、各个单位的评优挂钩。指标的压力是惊人的,效果是显著的,每个年初,都可见到“去年又少死N人”的喜报。然而,N年之后,“死亡指标”不再被公开提及了。因为车越来越多,交管部门虽尽了人事,却难违天命,难阻汽车社会的时代病,事故与死人的绝对数终于不可遏制地转头上升了。
秃哥总觉得,眼下的“蓝天指标”,与当年的“死亡指标”有几分神似:
其一,在指标的尽头,都矗立着一个极限。“死亡指标”的极限是0个人,“蓝天指标”的极限是365天。我们都是唯物主义者。既然一个城市不可能全年不撞死一个人,一个年份里不可能没有一个阴霾天,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做到无限制地越死越少或越来越蓝。
其二,这两个指标都不是完全随一个城市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为完成“死亡指标”而奋斗时,北京人再努力,也百密终有自己一疏,千虑难挡外车一撞;为完成“蓝天指标”而奋斗时,我们可以把防尘降尘的任务分解到各区县、各单位,却无法分解给河北、天津、内蒙古,更无法向来自甘肃与宁夏的沙尘暴那厮拒发进京证。
其三,作为两个统计数字,它们确实可以形象生动地反映交通状况和空气质量,但如果把它们演变成不讲情面的“硬指标”,就很容易引发一些不讲科学的短期行为、不计成本的欲盖弥彰和不讲辩证法的畸形心态,使人们无形中成为指标的奴隶。
有这三分神似,“蓝天指标”与“死亡指标”,也许真的是来自同一部电视连续剧,来龙去脉相似,启承转合略同。它们都分别推动了某个阶段里城市交通与环保事业的发展,但也都有那么点人定胜天般的张狂。
水至清则无鱼,家至安则无趣,天至蓝则无荫。澡堂老板家的故事为什么N看不厌,肉沫不绝?因为那一大家子里不全是笑脸与和谐,父子、姐妹、兄弟、姑嫂、妯娌、婆媳之间,有时一路畅通,有时拥塞嘈杂,有时蓝天白云,有时尘飞雾紧。永不凋谢的是假花,永远湛蓝的是梦境。我们可以永远保持对蓝天的向往,但“蓝天指标”不要超越科学,不要过分苛刻,不要无限上纲。在蓝天与阴天的交替面前,澡堂家的爷爷做得是最好的——尽己努力求和谐,心平气和看争吵。
否则,就会像孙俪在幸福像花儿一样里唱的,我们之间的爱,重得像空气,越想逃离却越沉迷。城市太拥挤,我无法呼吸,只能拥抱着空气,假装那是你,不曾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