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广安笔谈 之 出门千般好,周旋殊不易

(2006-02-01 14:28:22)
分类: 广安笔谈
去冬以来,好几项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把中国国力在全球的排名往前提了又提。其中最醒目的一个结论,是我国的综合国力已经超过日本。既然是学术研究,只要所选素材准确、所用方法能自圆其说,就不失其价值,旁人不可轻易质疑。但社会如何冷静、辨证地对待这些成果,却已构成新的公共舆论氛围。其中利弊,值得评说。
前几日,丹麦一家报纸刊登了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画,结果引起轩然大波。西方人坚持自己有表达的自由,伊斯兰教义则以尊重先知为信仰的底线。虽然这场风波缘自偶发事件,但它却凸显了一个困扰今日欧洲的突出现象:2000万居住在欧洲的伊斯兰人,虽有各国政府以宽容的社会政策予以接纳,但其与传统欧洲居民之间,仍横亘着巨大的文化鸿沟。这不仅使社会纽带抽紧甚至崩裂,也波及经济运行,使欧盟在重要能源供需、重大企业并购等领域,一旦闻到点伊斯兰文化的气味,就绷紧了神经,束紧了手脚。
单纯从经济角度剖析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前景的观点,这几年听了不少,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缺了点什么呢?好像那些出了国门的投资者,都是行走在帐簿间,出没于大户室,与当地的社会生活完全绝缘。而其投资行为的成败,也只和虚拟的资金世界,和公式化的市场曲线相关。
在现实中,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就在与丹麦隔海相望的俄罗斯圣彼得堡,中国上海的几家企业拿出13亿美元,联合投资了一个叫作“波罗的海明珠”的社区建设项目,去年夏天已经破土动工。两国政府不可谓不支持,各自都是副总理级的高官亲自奠基。这是中俄之间目前最大的合作项目,更是我国企业“走出去”的一个实质性动作。但即便如此,走出去的上海人,在美丽的涅瓦河边过得并不轻松。一段时间来,当地部分居民一直在努力表达着他们对东方人带来的这颗“明珠”的抵触。本周一,俄罗斯《独立报》还在发表文章,描述当地居民对由此可能带来的中国文化势力的担忧。
这样的担忧和分歧,对俄罗斯人也好,对中国人也好,其实都很正常。我们“走出去”的不仅是企业家、是资金和项目,还是一种社会行为,必将带来文化的移动与交融。而交融的进程,有时是坦途,有时却不失泥泞和曲折。去年6月这个项目在圣彼得堡开工时,恰在那里采访中俄投资合作会议的笔者,就与来自上海的投资者面对面讨论过这个问题。上海人掏心窝子般地说,这个社区建成后,不是给中国移民住的,而是造福于当地的市民。我们很理解一些圣彼得堡人的想法,没别的办法,只有不断地沟通,慢慢地让这个城市接纳我们。
不断地沟通,这很重要,甚至比谈妥投资意向和签署文件更加重要。因为如果这一关过不了,纯经济意义上的双赢设想,就可能化为乌有。从长计议,“走出去”是中国发展的需要,是我们在全球范围内参与产业结构调整,并以市场手段配置更多资源的必然。但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里也可能有无奈。对投资者来说,比实物资本更重要的是当地有没有好政策,比政策更重要的那里有没有健康的制度,而比制度可能更重要的是,那里有没有宽松、和谐的舆论环境及社会氛围。
“走出去”虽然往往表现为具体的企业行为,但致力于推进这项战略的政府官员,必须占在更高的层面,想得更多一些。去年中海油竞购美国石油公司优尼科,一是触动了能源这根敏感的神经,二是恰逢“中国威胁论”喧嚣尘上。在这样的舆情下,对中海油一时的成或败,国人都不妨淡看一些。我国政府把对中海油这一企业市场行为的鼓励和支持,表达得很适度。这就是“走出去”之际必须具备的心理宽容度。
由此我们想到,自我发展势头很猛的企业经营者,对祖国整体实力的判断过于乐观的投资者,都难免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多了一些张扬,少了一点谨慎,对投资地社会环境的开放度和吸纳力可能做出过高的估计。而一旦企业冒失突进,则受损的不仅是企业自身,还可能使我国投资群体在该地区的总体投资境遇趋向紧张。
出门千般好,周旋殊不易。谋划“走出去”,不仅要考虑自己的想法,还要多考虑对方的想法;不仅要从经济角度考量得失,也要从社会、文化的角度通盘研究利弊;不仅要力争经济指标的双赢,还要促进文化的融合,力避文明的冲突;不仅要保持一个积极进取的姿态,还要长袖善舞,收放自如,掌握好每一步的节奏和力度,宜轻时莫重,宜缓时莫急。
从这个角度看,本文开头提到的对我国综合国力的判断,就确实需要科学的态度和清醒的头脑。在对祖国发展前景充满信心的共识下,我们宁可把心态放得更平实一些,把对自身优势的判断做得更谨慎一些,而把自身的缺陷和外部的压力研究得更透一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