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办展览的人们,现在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情。有的展览想把规模提上去,却正苦于提不上去;有的展览想把规模降下来,却又苦于降不下来。前者的代表是北京车展,后者的代表是北京科博会。事实上,阻碍它们实现各自愿望的核心因素,都并不来自展览业自身。
正在举行的第七届北京国际车展,一如人们此前的普遍预计,聚集了众多的人气。北京车展的主办者,面对此次已经空前的展览面积、参展厂商数量和观众数量,却仍有不满足之处。一个新的北京国际展览中心,已经基本定址于北京东郊的天竺工业区。建成之后,可以使北京车展的面积扩大1倍,接纳观众能力提高1.5倍。这个数量规模,就基本达到了全球车展前五位的水平。
但是,今天制约了北京车展提升规模的,并不仅仅是一个场地因素。因为这个表面上看起来已经有了很多“国际化味道”的车展,仍有很多明显的缺项。比如,全球汽车业巨头逢顶尖级车展时必然要推出的全球概念车,我们还很难在北京车展上见到,出现在这里的概念车基本上属于“次新级”;各个跨国厂商在北京车展上力推的,基本上还是那些针对中国市场的车型,而我们很难见到这些厂商针对整个亚洲市场、甚至是针对全球市场而设计的车型。
一个真正国际化的大型车展,应当不仅具有本地市场的视角,还能够为业内外的观者提供一个洲际性的视角,全球性的视野。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今日中国的汽车消费市场虽然已经实现了初步的自我成熟,但它仍然在全球汽车产业的舞台上偏居一隅,没有成为一个更广泛意义上的汽车文化的展示中心和汽车产品的交流中心。
前不久刚刚举行的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则提供了另一种实例。随着几年来不断的膨胀,科博会的规模已经超出了主办者的承受能力,部分论坛活动因此在去年就出现了质量下降的情况。为此,今年早些时候,主办者确定了要“适当控制规模”的目标。但今年的实际情况是,科博会的总体规模仍然超过了去年。
把规模降下来,就这么难吗?我们看到,由于国内目前分别在不同城市举办的几大高科技会展,考虑各自的发展需求较多,顾及整体上的布局与分工较少。各个高科技展会都不自觉地在力求包罗万象,规模的膨胀因此而在所难免。
看来,北京车展能否如愿地提升规模,将取决于中国汽车工业在全球汽车产业垂直分工链条上准确位置的确定及延伸;北京科博会能否如愿地降低规模,将取决于国内各大高科技展会的主办者共同在实践中确定各自的准确定位与鲜明特色。北京会展欲解规模之痒,就要先去探索和把握各自领域内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
(本文写于2002年6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