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周开始,北京城里将连续上演两出“好戏”——一年一度的北京国际科博会,两年一次的北京国际车展。单从规模看,前者是国内第一,后者不仅国内第一,而且已是世界第七,办到这个水平,都很了不起。但从关心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就不能只盯着规模,只看个热闹。
北京科博会已经办过四届,北京人的追求也悄悄发生着变化。一开始的时候,主办者的努力方向,就是把这一年一度的活动“做大”。那个时候,他们设计和组织相关活动的思路,用通俗的话讲,就是“摊大饼”,不太讲究各个活动之间的内在关联。在塑造一个高新技术产业盛会的初期,吸引眼球是关键,所以这样的努力也卓有成效。
随着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不断加深,主办者自己率先提出了一个问题:仅仅把这个“大饼”横向地摊得越来越大,就是最佳的选择吗?还有,如何在国内同类盛会此起彼伏的竞争局面中靠特色取胜呢?
从最近两年北京科博会的点滴变化中,我们发现了主办者的一种新追求。他们开始有意识地请来那些在全球产业垂直分工链条中刚好形成上下游关系的企业家,“上下家”之间的交流,才是最有价值的交流。他们把科博会期间的各个论坛,一一对应地设计成垂直产业分工链条上的各个环节。听众一路听下来,恰好就把一整条生产链条上的各个要素的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揣摩了一遍。总之,主办者把自己过去习惯“横”着看的眼光,一点点“竖”了起来。
一旦具体活动的安排符合了产业发展的规律,那么整个科博会的社会成效就能得到提高。客观地讲,主办者的这种新追求才开了个头儿,社会各界对全球产业垂直分工的新规律也还认识得不深。但眼看着那些奔“门道”来而不是奔“热闹”来的投资者在科博会上越聚越多,我们相信,这个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各要素加快融合为目的的盛会,就找到了立身之本。
同样,此前历届北京国际车展,都不乏热闹,不乏人气。但总还是给人一种拉拉杂杂、看不出内在联系的感觉。那些全球顶级的大型车展,现在都有意识地在向“汽车技术、资金与人才的集中交流平台”这样一个新的角色过渡。说白了,也是在努力让全球汽车产业垂直分工链条上的各个“上家”和“下家”,充分利用车展这个特殊的舞台,既做展示,又做交流。
科博会已经在“竖”线条下亮相了。我们对随后到来的北京车展也寄予期待。和举办上次车展的两年前相比,我们的消费者对汽车文化的接受能力已经有了新的飞跃,我们的汽车人对全球产业垂直分工的新规律也认识得更深了。有了这两条做前提,我们再带着“竖”起来的眼光去逛车展,就一定会大有收获。
(本文写于2002年5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