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道连小学生都会做的算术题。但在从“十五”走向“十一五”的过程中,如果头脑中没有树立起新的发展观,这个“?”,可能还真的回答不好。
新的发展观念讲求的是以人为本,是更全面、更协调和可持续。这是从发展的理念上破题,在实践中还要落实到具体的规划和制度、政策当中。如果说从“十五”到“十一五”我们确实需要一些增量,那这些增加的部分和过去相比,在内涵上会有很大的不同。
增添点什么呢?数量肯定是要增加的,但恐怕更要增加的是质量;规模肯定是越来越大的,但更需要提高的将是效率;经济发展也好,社会进步也好,我们的家底肯定也会越来越丰厚,而比这更重要的是社会资源的集约度需要提高。为了支持发展的需要,我们所动用的自然资源可能比“十五”还要多一些,但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资源不该越来越少,而应是越来越多。
在走向“十一五”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更超脱一些。比如做规划,从过去习惯的产业规划到今后更需要的区域规划,我们必须有超越传统行政区划的、更广阔的空间感。今后我们谋划发展,也不能总从自己这一亩三分地来思考问题,而是要超脱于一时、一地、一事的暂时得失,把更多的利益关联体统筹在一起。很多在过去的改革发展中积累下来的矛盾,看似不可避免、甚至有剑拔弩张的潜在风险,实则却可从更超脱的视角看到化解之道,可以从不拘泥于局部利益的大局观中找到趋利避害的方法。
在走向“十一五”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更规范一些。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总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不确定性。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抗御这些不确定性的普遍方法,说得最简单,就是“规范”这两个字。需要被规范的是每一个市场主体所处的位置,越位、缺位、错位等等都会被时代淘汰。被规范的还有各个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谁能做什么,谁不能做什么,“这只手”和“那只手”的边界,等等。被规范的除了“运动员”的行为,还有“裁判员”的行为,甚至还有“观众”的行为准则。
发展是做加法,有时又体现为做减法。要想把该加的东西落到实处,就得先让减法过关。从“十五”到“十一五”,我们要随时从新的发展观中补充营养,也要不断抛掉一些落后于时代要求的包袱。在即将到来的“十一五”,发展新阶段的一些重要特征将更加明显,供求结构、城乡结构等一些基本关系将发挥更关键的作用,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引领力量将更加凸显,一些不符合市场经济内在规律要求的行为做法也将失去更多的土壤。
这个时候,冷静地来想一想在“10+?=11”这个简单算式中,加些什么,减些什么,既是个长远的课题,也是个迫切的任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