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欧洲之行,原本打算在跟踪采访郑智之后直接飞往马赛的,去跟踪采访08国奥队。但思量半天,还是决定从伦敦赶往西班牙韦尔瓦,先观看国家队的三场热身赛。我觉得在这个时候,还是应该多支持、多关心一下中国国家队。让我庆幸的是,总算在昨天(14日)赶上了观看第一场比赛。
不过,到这里之后,我有一个深刻的感触,就是我绝对没有想到跟踪采访国家队的居然只有我所在的体坛周报四名记者,其他国内媒体居然没有一家随行。这其中固然有签证方面的问题,但我想原因恐怕不仅于此。譬如,当我在与足协一位官员聊天的时候,他就告诉我说,现在在马赛跟踪采访国奥队的至少有国内6家媒体的超过10名记者。如果说仅仅是因为签证的问题,缘何跟踪国奥队的记者那么多、而跟踪国家队的仅此一家?难道现在的中国国家队真的就如此不招人待见?

图一 徐亮带球突破
我承认,中国国家队在过去一年中表现有不尽人如意的地方,但仅仅因为表现有些令球迷失望,我们是否就可以忽视国家队的存在?至少在2007年,中国足球国字号队伍仅有的正式外战就是国家男足参加亚洲杯赛。08国奥队虽然重要,但今年仅仅只是练兵而已,任何比赛的成绩都没有实际意义,真正的考验要等到至少一年半之后。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差异?难道就因为现在的国奥队主教练杜伊是一名老外、国家队的主教练朱广沪是一位中国人,在对待老外和中国人的问题上,就应该厚此薄彼?我觉得,恐怕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在于我们从一开始就是在用“双重标准”在衡量中外教练,导致很多问题上我们无法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
就说国奥队在马赛已经进行的两场热身赛。首场比赛,杜伊因为签证问题没有赶上,贾秀全代理指挥,结果仅仅以0比0战平对手。第二天,杜伊赶到之后指挥,2比1战胜了尼斯队。于是,杜伊就是要比贾秀全强的结论“深入人心”。我这么说,并不没有贬低杜伊的意思,也没有想替贾秀全叫屈的意思,而是想说,我们在评判的过程中是否将有些问题简单化了。

图二 国足积极拼抢
举一个例子。有报道说,国奥队抵达马赛之后不久,队内感冒的球员不少,直接影响到了正常的训练。而杜伊一到之后,马上指出:训练结束之后,国奥队从训练场走回酒店这个途中,容易受寒。因此提出必须要租车,队员在训练之后要坐车回酒店。于是,便有人感慨:杜伊就是高明、就是职业,中国教练连这样的基本常识都不懂!可问题是,中国教练真的“傻”到这个地步了?
多哈亚运会之后,当国家队重新在昆明集训时,很多人都在说,朱广沪在训练中在模仿杜伊的训练,进攻中强调走边路了。潜台词是:朱广沪似乎之前根本就不懂进攻要走边路!实际情况是这么回事吗?
很多人都忽视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是中方教练提出这样的问题,真的会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这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就有这样的观点,就是中国教练与中国足球最高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老外教练与中国足球最高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关系决定了各自不同的命运。就以体能教练为例,很多人都在说国家队队员体能状况不行,但朱广沪从上任第一天开始就要求配备一名体能教练,可实际结果呢?如今已经两年多过去了,国家队体能教练的影子在哪里都不知道。

图三 朱广沪与徐弢交流
××××××
我想,恰恰是因为我们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评判标准,导致现在由朱广沪执教的国家队就是不招人待见,导致外界更乐衷于国奥队。可另一方面,既然国内没有其他记者跟随而言,国内诸多平面媒体、网络媒体有关国家队的消息却没有少过,甚至围绕着国家队首场比赛的评论也不少。于是,我又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国家队首场比赛中表现究竟如何,国内的同行是如何得知的?评论又从何而起?
而且,让我感觉莫名其妙的是,无论是媒体的报道抑或是评论,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更多的是对国家队的不满、对教练组的不满,甚至借用国脚的话来“发泄”,而国脚又全部都是匿名的。更为荒唐的是,如果所说的或所评论的与实际情况相符、切中要害倒也罢了,问题是我所看到报道、言论与实际比赛的过程相去甚远。这就不由得让人对这些报道、评论的动机表示怀疑,新闻最基本的要求是什么?新闻评论的元素又是什么?
唉,不说也罢。我知道,当我写下这样的随感的时候,肯定很多人又会破口大骂。骂吧,我只想说一点,骂完之后,有种就真的别看中国足球、别谈论中国足球!
2007年1月15日子夜于韦尔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