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一年,我们“道”同为谋

(2014-03-26 10:41:31)

十一年,我们“道”同为谋
   十一年前的今天,一个叫做“上濒”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虽然它的名字经常被人叫错,尽管最初很多人怀疑他是否能够存活。现在,这个孩子可以骄傲的宣布,他已经十一岁了,那个被众人担忧的孩子在健康的成长。

个体发展需要家庭,机构的发展需要社会的进步。在上濒的十一年中,中国的教育环境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随着国家的发展和开放,父母的个人意识逐渐被唤醒,开始反思作为个体的需要,自己的成长历程和现实中自己的缺失。这种源自内心的渴求,对自由的向往开始迸发出一种需要。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观念转变的父母开始寻求帮助,而渴望尝试的教育者和机构也开始了身体力行的实践。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幼儿园、国际学校和教育机构孕育而生,其中也包括上濒。

    父母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寄予厚望,但往往结果不尽如人意。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我们的信息来源从单一迈向多元,从封闭变为开放。而教育行业的鱼龙混杂也增加了父母选择的复杂性。面对众多的选择和多种概念的引入,也让更多的父母陷入迷茫。传统教育、西方教育、华德福教育、在家学习到底哪个更好?孩子需要在哪个阶段出国留学?女孩子真的需要富养?男孩子就一定要穷样吗?孩子哭之后,到底要抱还是不管?

在众说纷纭中,父母从迷茫到慌乱,从慌乱到毫无安全感。因为每一个教育机构说的都一样,都能提高孩子的种种能力,但结果却大相径庭。对于机构来说也是如此,虽然安全感、素质教育、创造力已经被重复千万遍,但什么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什么才能真正的提高孩子的创造力?父母们真的能够在众多广告语中分辨出有价值的教育内容吗?而学校和社会教育真的能够承担超过理性的教育责任吗?

  “拥有判断价值的能力”是个体非常重要的本事,而对于父母而言,拥有判断的能力需要遵循个体发展的科学规律,需要客观和理智的看待孩子的成长而整个教育环境积极健康的发展也需要科学的教育态度。这个发展阶段需要家庭教育成为核心,需要父母不再把教育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和社会,而是开始自我的学习和成长;需要我们的冷静客观,不再偏激,不再是非你即我的选择,而是一种理智的选择。

家庭教育承担了孩子成长最重要的责任之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则成为父母的助手。建立在科学判断基础上的选择才能更好的支持个人成长,父母才能更加独立。

父母对个人成长的科学认知水平的提高,能增强对教育价值的判断能力,这样的辨识能力能给让更多优质的教育机构有脱颖而出的机会,也是对认真做教育的人们最好的回报,这样才能帮助教育行业的整体提高,社会的教育环境才能发生变化。

    所以,父母才是真正推动教育进步的动力。中国发展的二十年,从父母的觉醒到大时代中的迷茫再到父母的自我学习成长之路,同样,也是上濒这个孩子的成长之路。

路上的十一年,我们深知父母对于孩子无法替代的价值,深知父母的迷茫和迫切的需要,也收获了父母们的支持,正是如此,才有了上濒的十一年。

在中国,十二岁的学生要面临小升初,这个有多种选择的拐点,而对于上濒,一个在今天迈向十二岁的孩子,也同样准备交出一份答卷。这份答卷积累了上濒十一年的教育实践经验。这份问卷的名字叫做“父母知道”

过去的十一年,我们影响着孩子,现在,我们希望能够更好的帮助父母提升教育能力“父母知道”会邀请成年人在上濒体验有创造力的父母课程,她会帮助父母更好的了解个体的成长规律,探索适合孩子的教育规划以及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人们都说中国的教育产业蓬勃发展,我们也能看到激情四射的语言、听到精彩的口号。但是,教育是一项严肃的事业。成就伟大的事业没有激情不行,但只靠激情是不够的,它需要科学和理智才能真正积极有效的发展。

十多年前,我们畅谈爱和自由。现在,我们遵循规则才有可能获得自由。父母、教育者和众多的教育机构应该遵循科学的成长规律,共同履行规则,我们彼此才有可能获得发展和自由。

我,这个把上濒带到世界的人,给了上濒生命,但是更多的你们给予了上濒空气、阳光和土壤,让她能够坚强的成长。

     感谢所有上濒人的辛勤养育,感谢孩子们一路上的呐喊助威,更感谢父母们的一路支持!

     因为我们“道”同为谋,

     我们的路,父母知道;

     未来的教育之路,上濒邀请所有的父母,一起论“道”。

    我们在这里,你在哪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