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海
《少年常青藤》上线第一天就遇到了很多问题,其中最集中的就是父母们“忽视”了报名程序的重要性。
作为以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目的的教育项目,我们从报名就开始设计了“自主”的元素。孩子需要在网站上填写报名表,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在少年常青藤中的三种类别的课程,然后完成500-800字的入学申请。接着我们会对入学申请进行审核,并把不合格的申请打回去让孩子们重新再做,直到达到要求。所有这些都完成了,才会给孩子们发放入学通知。这是上濒一个以校园为背景基础的活动,在长达十八天的生活中,孩子们需要完全以自己为核心来计划时间表,达到学习要求,社会服务要求和体育运动要求。
其实,这一切并不是上濒独创的。国外学校都在使用这样的流程来完成招生的报名工作,而共同的一个目的就是从报名就需要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让他感受到需要对自己负责。对自己负责,这是独立的开始,也是学习“自主”的最佳时期。
所以,从报名开始孩子就拥有了独立的机会。孩子们可以在数十种课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写入学申请不仅强调了孩子的主动性,更重要的让他有一个认知自我和正式表达的机会。
然而,成年人思维的障碍会险些让这个机会溜走。
1)
父母的独立性不强。虽然网站上对项目内容、如何报名、申请写的很清楚。但还是有大量的父母会打电话来询问,而我们的回答和网上能看到的是一样。当然我们非常乐意给父母解释,但同时也希望父母有机会独立思考。如同我们经常教育孩子,凡事不要张口就问,而要自己先思考。而国外学校网上报名的复杂程度要远远高于“少年常青藤”。
2)
了解报名流程之后,对于课程的选择,父母更多的倾向于自己做决定,而缺少和孩子讨论,让他们做主的环节。对于500-800字申请论文的环节,没有意识到让孩子认真思考完成文章是帮助孩子进行自我认知的机会,也是创造自我价值认可的机会。
3)
认为流程太麻烦。有些父母直接忽略了申请环节,认为电话报名,其它的就是走走形式。只要我缴纳报名费,就一定能报名被录取。我们向父母解释申请都会严格审核,不符合条件的会把打回去让孩子不断的修改。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学习机会,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报名。
听到同事们在电话里一遍遍的解释,让我想到前些年我遇到的一个妈妈,她对孩子在营地中丢掉比赛而感到强烈不满,认为应该让孩子拿第一才是我们要做的,最后说下周他的孩子会参加一个挫折夏令营。
很多时候,我们做的和想的不一样,更多的时候,我们还没理解这些“词”背后真正的意思。
当我们把口号喊的越来越响亮,似乎自己也更加理解教育本质的同时,需要静下来问问自己,我们真的知道这些文字背后的意思吗?
我们渴望孩子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但却亲手扔掉让孩子能够“自主”的机会。我们渴望孩子社交能力提高,但却天天把孩子关在房间里学习。
这几年上濒孩子在高中出国读书的人数越来越多,而孩子适应国外生活和学习的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出国前是否做好充分的准备。而认识到孩子需要做哪些准备就和父母对于教育的理解息息相关。二十多年前,我们考虑的怎么样才能出国读书,而现在,父母们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才能在国外把书读好?父母越了解国外教育的本质和学校的要求就能更好的帮助孩子做好相应的准备。
我认识一位妈妈,她从孩子小学六年级开始就为孩子初三到国外读书做准备,寻找最合适的语言培训机构,提高社会能力的机会,更多的释放学校的时间来进行课外的阅读和活动。然后她自己努力的了解国外学校的要求,教育体系的区别。她会和我讨论做什么选择是最佳的,然后我们会一起设计三种方案。而这三种方案孩子自己并不知道,随着时间的临近,孩子需要自己面对选择了,这位妈妈并没有替代孩子做选择,虽然她已经做好了三种方案,她让孩子做决定,但是为她提供信息的支持。孩子最后独立做的决定是在三个方案之中,虽然不是最佳方案,但却是一个合理的选择,也让父母对孩子判断能力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一切没有剥夺孩子独立思考和选择的机会,但又能为孩子的选择做好准备。孩子的每一步,父母都比他提前很久走,但又不替代孩子做决定。这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境界。相比较而言,有些父母就太懒了,面对留学,更多的把孩子交给中介机构,而语言不通也成为了借口。但我身边就有很多妈妈们在重新学习英语。
还有一位外地的爸爸非常渴望让孩子来上濒进入世界通识课程,但苦于无法来北京。于是他开始挖掘本地的公共教育资源,把通识课程中的知识领域内容嫁接在当地的博物馆参观、网络信息的平台上。虽然缺乏了和老师之间的互动和顾问们的观察建议,但是对于孩子的成长已经卓有价值。
近年来国内的发展也让更多有价值的教育项目出现,有特色的学校也对大众放开,父母的选择多了,挑战就更大了。首先在价值判断上需要父母突破原有的思维惯性,理解新的概念。其次,孩子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也需要父母的支持,如果父母选择对了教育项目却不参与,那效果也是有限的。
现在已经不是把孩子丢给学校的时代了,家庭教育一定是孩子成长的核心。时代的发展也把“如何跟上时代的脚步”的课题交给了当下的父母。父母需要建立以家庭为核心的教育系统,社会资源、学校和各种教育机构都是父母的助手,需要这些资源的帮助,但不是依赖。
在我看来,拼爹拼妈不是在拼“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如果我们的意识没有改变,思维没有突破。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反而会铸成大祸,这种事例已经层出不穷。
这一代父母的意识已经在觉醒,但遗憾的是我们渴望为孩子提供A,但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却是B。这就要求一次崭新的学习,这将无比困难,因为我们毫无经验可循。但如果我们做好,就成为了孩子的成长经历,以后当你的孩子成为父母的时候,他的经验就会成为财富。
这是时代对我们提出来的新挑战,也是“拼”出父母潜能的绝好机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