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父母的独立性

(2014-03-10 17:10:05)

    每天我都会收到很多的提问,总结了最近收到的500个问题有96%都是直接想要答案的,有3%讲述了自己使用的方法和我讨论的,只有1%的提问是询问“为什么”以及关注解决问题的思路。而96%的提问中又有超过60%的问题在我之前的博客文章和《超级育儿师》八集的内容有说明。

    另外,在我每次讲座之后都会开放15分钟的答疑时间。而每次的提问大多数都是父母给一个结论然后期待答案。例如“孩子不自信,我怎么办?”,“孩子不听话,我怎么办?”,“孩子胆子小,我怎么办?”。对于这样的问题,我很“怕”回答,也不敢回答。

    首先,父母提出的问题是基于“结论”的问题。比如说自信,父母怎么判断孩子就不自信了?这个判断准确吗?如果我回答了这个问题,而父母的判断是错误的。就如同一个病人说肚子疼并直接告诉医生自己是阑尾炎,要医生动手术。而实际上可能肚子疼只是胃肠的问题。

   其次,如果父母的判断是正确的,那么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比如不自信的原因可能孩子对自己能力的认知不够,可能是所处环境高手太多,自己能力需要提升。所以重要的现象背后的原因。

所以,我不“敢”回答具体问题,而是更愿意和父母谈大方向和规律,一直以来都不碰这个边界,诚惶诚恐。

但是更让我思考的是为什么父母对于“答案”有如此急切的渴望?如果他们的角色不是“父母”,在其他方面,也会更习惯于接受答案吗?

   这样就不得不反思个体思维形成的过程。我们的教育经历就是不断的摸索直至建立自己思维的过程。从小到大的学习经历中,我们被要求听话,被要求背诵标准答案。当我们第一次兴冲冲的把自己独特的想法和大家分享的时候,也可能招来白眼;当我们刨根问底的时候,很有可能会称为“添乱”;当我们钻研问题之后,有可能还没有背诵答案来的被赞扬。

    这样小学中学十二年,大学再四年之后。我们练就了一身背答案的功夫,和被格式化的大脑,我们还拥有自己寻找答案的能力吗?

    我们的学习经验就是被灌输,被告知答案。所以,面对孩子的问题,我们心中也会模式化的“要答案”。

我们也从迷信和被权威控制到依赖权威。这种可怕的思维惯性无处不在,工作中,生活中和孩子的相处和教育中。

我们逐渐的从依赖权威到让自己变成权威,我们要求孩子听话,却不审视自己是否“正确”。我们表面上给孩子选择的权力,可如果孩子的回答和自己想的不一致,我们就开始说服工作,我们是多么的虚伪,虚伪到承认自己还是想控制孩子都不可以。

    所以,我不仅不“敢”给父母们直接解决问题的答案,我还希望能够做一点点努力让父母能够从自己已有的思维惯性中停下来,我们先自己找找答案,也许是错的,也许不完美。但至少这是一个拐点。我更愿意和大家讨论你们方法的有效性,而不是直接给答案。

我们不断的想办法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也许,应该想一想,如何再生自己的独立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