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希利尔讲世界史》作为阅读第二阶段的内容是一个冒险但又是必须要做的决定。上濒的教学体系最重视的就是人文领域的内容,而历史则是重中之重。对于历史的学习有三个层次,知史、思史和用史。
知史指的对历史事件的了解,纯知识性的认知。通常学校的历史课会很重视这个内容,虽然小学的历史课程已经被取消。思史指的个人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思考,而用史则是把对历史的思考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而最好的教学是能够把三种层次的内容有效的链接起来。
知史的过程就是获取信息的阶段,听和看则是两种最重要的途径。听“他人”说,看书看视频资料。孩子们在老师的提问和要求来获取信息,并在任务要求下达到思史和用史。这个过程也是获取信息和使用信息的过程。
在上濒的教育体系中,世界通识和活书阅读是相互呼应的。世界通识第一阶段设有中国历史版块,而在活书阅读一中也涉及到历史内容。对于在上濒教育系统中的孩子来说,活书阶段二时候非常重要的衔接阶段,首先因为孩子的年龄段10-11岁之间,正是大脑思维方式发生转变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个体向青春期过度的阶段。其次迈向世界通识二这个有相当大的难度,有三个版块的历史内容阶段。所以,选择用什么样的书籍既能达到对于历史信息的获取为后面的课程打基础,又要达到活书阅读课程的目的?
在众多的候选书籍中,我选择了《希利尔讲世界史》来完成这个重要的任务。
首先,因为这本大部头的历史书没有说教,美国教育家希利尔用极其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有趣的故事情节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的许多世界大事和著名人物。
其次,这本书的难度够大。在教学过程中的难度搭配是很重要的,一本大部头的书可以延展孩子们的阅读坚持力和大脑体能,而完成后的成就感能满足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需要。
最后,思维导图的使用契合了这个年龄段大脑发展的需要。
活书阅读第二阶段的孩子年龄段10-11岁,课程目的是在帮助孩子找到更好的阅读方法,我们把重点放在思维导图的训练上。思维导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工具,使用者把各级关系用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和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
思维导图的用途很广,总结、策划、笔记等等。但核心价值在于个人对信息的重新构建。
完成思维导图的前提是孩子们对书籍的理解,然后把所获取的信息在大脑中重组,并用属于自己的方式再次呈现。所以,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次大脑的运动旅行,也是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
面对三百多页的书籍,本身的阅读难度就大,更别说在如此大的强度下还需要让大脑进行创造性的二次工作,一次是构建自己的思想,然后还需要表达出来。
这是对教案研发的挑战,是对授课老师掌握孩子特点的挑战,更是对孩子们能力的信任。
老师需要激励孩子完成阅读,并激发他们大脑进行创造性的重组工作,最后启发他们完成自己的表达。
这个学期在完成了《希利尔讲世界史》之后,孩子们给我们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以下作品:
首先,每个作品都有自己的思考特色。这就是上濒一直强调的自我和自由。让孩子们以“自己”的思考为出发点,让孩子们拥有“自由”表达的机会。
其次,作品中表达的理解的层次感充分证明了他们对于内容理解和思维的逻辑性
最后,孩子们的大脑接受了挑战,他们在阅读的基础上,在“知史”的过程上完成了大脑的有效运动。
虽然是一张五颜六色的画作,但却反映了孩子们大脑的旅行。很了不起!
昨天我在拍摄这些作品的时候,9岁的小朱同学走过,他看见满墙的作品,悠悠的说了一句:“哦,又在大兴土木啊。”
是的,孩子们在大兴土木,他们的大脑和内心都在大兴土木。
我很激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