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欢也称“合昏”,因其“合昏暮卷,蓂荚朝开”。“蓂荚”本是传说中的瑞草,从初一至十五,每日结一荚;十六至月末,每日落一荚。以它喻合欢,真的很美。每到清晨,所有叶荚都展开迎风;一到黄昏,所有叶荚都合拢暮敛,令人联想韩愈的“暮暗来客去,群嚣各收声”。“合欢”名当然美于“合昏”,但杜甫的“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也很美。
“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是三国魏嵇康《养生论》中的名言,蠲是疏通、清除。合欢如何能“蠲忿”?西晋崔豹在他的《古今注》中说,原因在其“枝叶繁,互相交结,每风来,辄身相解,了不相牵綴。”“辄”是随即,合欢是“叶叶自相对,开敛随阴阳”的,在阶前见它叶叶相吹,彼此和解,互不牵系,便会随机而“蠲忿”。加上它绿叶青翠,又有美名“青棠”,所以崔豹说:“欲蠲人之忿,赠之青棠。”而南朝梁陶弘景另外的说法是,合欢至秋结荚,是其子“主安和五脏,利心志,令人欢乐。”
合欢开花是红白两色,陶弘景说它,“五月开花,色如醮晕线,下半白,上半肉红,散垂如丝。”这个“醮晕线”的比喻漂亮。“醮”是独酌而醉,“醮晕”是多美的颜色!北宋韩琦形容它“茸茸红白姿,百和从风飏”与“熏陆纷缨裳”,也极贴切。因其风飏如缨,也就称它“马缨花”。但张贤亮把它用俗了。
合欢花有清芬袭人,“合欢香影拂西斋”,这也是韩琦诗。
阶前合欢树,“夕得游其下,朝得弄其葩”,这是西晋杨方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