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今早天气果然晴好。早饭后去藏传佛教十大名寺之隆务寺。我是通过好友老谭知道这个寺的,老谭的师傅来自隆务寺。一日在老谭家偶然见到,也就算有缘相识。他质朴而绝无现在穿梭于各种名人之间的那种染俗的僧人气息。说实在,是这位师傅启蒙了我有关藏族文化的很多认知,也体会到一种修行人的本真。于是,想去看看他修行的这个寺也就成了一个愿望。
遗憾是,这位师傅长期过度付出而重病在身,我到了青海,他治病留在北京。
到了隆务寺,我才知道这位师傅的身份。他是隆务寺时轮学晥的院长。时轮学院是专讲天文历算、内修气脉时轮生圆次第的。怪不得他对天文历算有那么精辟的理解。寺里人告诉我,他是对藏学钻研最深的,而他又绝不以自己学识为炫耀。这让我顿生敬仰之情。在大经堂问了他每天诵经的位置,就想到无论寒暑,清晨三点多起就在那儿修行的样子。
修行真是一种默默、身体力行的修持。那些浸泡在繁华中的,算什么僧人呢?
隆务寺好在没什么游客,阳光普照着清清净净的殿前空院,煨桑的清香沁进你的心肺。今天眼见两个令人震撼的场景,一是大经堂外一个角落里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他每天清晨就来这里叩拜,早饭后再来,每天叩两千个长头。问他延续了多少年?答曰:四十年!另在夏日仓灵塔殿门外,我看到木板上留下的深深的脚印与额印。这是一种怎样的宗教的力量呵!
每每走进这样的寺院,听那些弃了自我的诵经声,嗅酥油静静地燃烧的气息,觉得自己変得很小,到处都是高高的矗立与温存的注视,你在这神圣之场中,不净化都不可能。
走出隆务寺回头看,洁白洁白的云朵簇拥在殿檐边,真如莲花。
下午去看唐卡。我过去对唐卡并无特殊兴趣,只觉太商业化,价格高到离谱。要不是引我们参观隆务寺的师傅让注意一下释迦牟尼殿前的唐卡,我大约不会去注意其中的细部。等真正贴近看到那些笔触,才意识到自己之浅薄。唐卡其实绝非简单丶的绘画,它的毎一线条、每一色彩其实都是宗教情感的投注。
下午我们去吴屯下庄扎西当周的家里,看他的唐卡。我才了解一幅唐卡的诞生过程:先用勾线画出线描草稿,再一点点上色,画出细微的装饰。扎西画线描,他两个弟弟与儿子还有一些亲戚上色,细笔蘸了染料经常要经嘴唇润色。一幅小幅的画几个月,大幅的要画两年。看了这样精微的用耗费生命来换取的手绘,就不觉得贵了。那些玩观念的画家,几小时,一幅画就要上百万的。
看中了一幅美丽的四臂观音。但犹豫。毕竟收入有限。离开后去上吴屯寺,为拍一座被云彩衬着的白塔,想退后些距离,没想旁边有沟,一下掉到沟里,蹭破了膝盖。我想这是否一种暗示?于是还是回到下庄,请了那幅四臂观音。
一下子觉得特别满足。这也是因缘吧。
遗憾是,这位师傅长期过度付出而重病在身,我到了青海,他治病留在北京。
到了隆务寺,我才知道这位师傅的身份。他是隆务寺时轮学晥的院长。时轮学院是专讲天文历算、内修气脉时轮生圆次第的。怪不得他对天文历算有那么精辟的理解。寺里人告诉我,他是对藏学钻研最深的,而他又绝不以自己学识为炫耀。这让我顿生敬仰之情。在大经堂问了他每天诵经的位置,就想到无论寒暑,清晨三点多起就在那儿修行的样子。
修行真是一种默默、身体力行的修持。那些浸泡在繁华中的,算什么僧人呢?
隆务寺好在没什么游客,阳光普照着清清净净的殿前空院,煨桑的清香沁进你的心肺。今天眼见两个令人震撼的场景,一是大经堂外一个角落里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他每天清晨就来这里叩拜,早饭后再来,每天叩两千个长头。问他延续了多少年?答曰:四十年!另在夏日仓灵塔殿门外,我看到木板上留下的深深的脚印与额印。这是一种怎样的宗教的力量呵!
每每走进这样的寺院,听那些弃了自我的诵经声,嗅酥油静静地燃烧的气息,觉得自己変得很小,到处都是高高的矗立与温存的注视,你在这神圣之场中,不净化都不可能。
走出隆务寺回头看,洁白洁白的云朵簇拥在殿檐边,真如莲花。
下午去看唐卡。我过去对唐卡并无特殊兴趣,只觉太商业化,价格高到离谱。要不是引我们参观隆务寺的师傅让注意一下释迦牟尼殿前的唐卡,我大约不会去注意其中的细部。等真正贴近看到那些笔触,才意识到自己之浅薄。唐卡其实绝非简单丶的绘画,它的毎一线条、每一色彩其实都是宗教情感的投注。
下午我们去吴屯下庄扎西当周的家里,看他的唐卡。我才了解一幅唐卡的诞生过程:先用勾线画出线描草稿,再一点点上色,画出细微的装饰。扎西画线描,他两个弟弟与儿子还有一些亲戚上色,细笔蘸了染料经常要经嘴唇润色。一幅小幅的画几个月,大幅的要画两年。看了这样精微的用耗费生命来换取的手绘,就不觉得贵了。那些玩观念的画家,几小时,一幅画就要上百万的。
看中了一幅美丽的四臂观音。但犹豫。毕竟收入有限。离开后去上吴屯寺,为拍一座被云彩衬着的白塔,想退后些距离,没想旁边有沟,一下掉到沟里,蹭破了膝盖。我想这是否一种暗示?于是还是回到下庄,请了那幅四臂观音。
一下子觉得特别满足。这也是因缘吧。
前一篇:从西宁--三江源--拉萨(1)
后一篇:西宁--三江源--拉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