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桃花流水话鳜鱼

(2013-03-26 23:56:45)

   “烟波钓叟”张志和的诗:“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是仲春二月的江南美景。其中鳜鱼的“鳜”是值得玩味的。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对“鳜”的理解是形体上的:“鳜,蹶也,其体不能屈,曲如僵,鳜也。”其实,蹶本有两个读音,走向两个解释。除了蹶倒的jue,本就还有gui的用法——《诗经·大雅》中的“天之方蹶,无然泄泄”,这个蹶是扰乱的意思,泄泄是多语。这一句意思是,天刚乱,不要妄然多语。而宋玉描写风,“蹶石伐木,梢杀林莽”的蹶也是gui,是动。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还解释:“昔有仙人刘凭常食石桂鱼,桂鳜同音,当即是也。”现在网上的百科都以此来解释鳜鱼,在我看也是牵强。至于更有后人说它身上的斑如桂花,就更胡说八道了。

 从字义看,李时珍是把jue的意思按到gui上去了。那么,从动或乱的角度,怎么去理解“鳜”字呢?它黄身有黑斑,厚皮紧肉,夏天钻在石缝里,据说它是鱼类中惟一像牛羊,“有肚能嚼”的,所以吃小鱼。宋人罗愿的《尔雅翼》中还记有一种传说:如果渔翁钓到一条鳜的雄鱼,数条雌鱼都会舍身来救,“曳而不舍”,因此,一条甚至能牵起十多条。这倒是一种重情义之鱼。

 在南宋的《梦粱录》或《武林旧事》中,鳜鱼都称鯚鱼。这个鯚是从“罽”而来,罽是毛织物,罽锦丽且坚,古人认为鳜鱼身如罽锦,因此称它“罽鱼”,因为“罽”字难写,就写成“鯚”。清人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中有“鲳白鰽白鯚花香,玉筋金盘尽意尝”,多美啊。

 在清代汇总的菜谱《调鼎集》中,记有十多种鯚鱼的做法,除了清蒸,认为“炒片最佳,炒者以薄为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