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第一乐章:急板;
第二乐章:凄凉的广板;
第三乐章:快板小步舞曲;
第四乐章:快板回旋曲。
我听的版本——
1.
2.
3.
4.
5.
6.
7.
这些版本比较后的感觉——
第一乐章是急促的第一主题与愉悦的第二主题交织,还是肯普夫的结构更紧凑,更有一气呵成感。
第二乐章,根据辛德勒的记述,贝多芬当时解说这个乐章,是要用光影变化来表现陷在悲哀里的人的心理状态,它的中段尤其深沉美妙。施纳贝尔弹这个乐章的速度显然太慢,把那种凄清的感觉都因拖沓减弱了。
第三乐章短却极具高雅的深情美,肯普夫有意适当放慢了节奏,恰到好处。
第四乐章回旋曲主题,据辛德勒说,贝多芬是要表现忧郁的摆脱。肯普夫也是流连寻找其中细微的美妙最多的。
这些版本中,最不能容忍霍洛维茨,他用各种触键技巧处理得支离破碎,零碎而不整体。其次是吉利尔斯,那种强健演奏的第一乐章,微妙的对比却极弱。他弹的第二乐章实际也是找不到悲凉中的诗意的。
其次,施纳贝尔与席夫都失于第一乐章过慢,结构因此就松散了。菲舍尔是失在第三、四乐章有点快,他的第一乐章其实只比肯普夫快了5秒,却依然感觉快。他的第二乐章则弹得相当好。
巴克豪斯的前三乐章是一如既往地快,最后一个乐章反而偏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