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贝多芬《第七钢琴奏鸣曲》的版本选择

(2012-12-06 22:00:30)
标签:

杂谈

  贝多芬的《第七号钢琴奏鸣曲》,D大调,是他所作作品第10号的第三首,是三首中最优秀的一首。它预示了第八号《悲怆》的出现,一共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急板;

第二乐章:凄凉的广板;

第三乐章:快板小步舞曲;

第四乐章:快板回旋曲。

 

我听的版本——

1.  奥地利钢琴家施纳贝尔1935年录音,第一乐章625;第二乐章1127;第三乐章225;第四乐章354

2.  瑞士钢琴家菲舍尔1948年录音,第一乐章455,第二乐章933,第三乐章228,第四乐章329

3.  肯普夫1951年演奏版,第一乐章5分,第二乐章845,第三乐章251,第四乐章359

4.  俄罗斯钢琴家霍洛维茨1956年录音,第一乐章633,第二乐章1025,第三乐章246,第四乐章354

5.  德国钢琴家巴克豪斯1961年录音,第一乐章452,第二乐章633,第三乐章233,第四乐章401

6.  苏联钢琴家吉利尔斯1981年录音,第一乐章654,第二乐章1047,第三乐章245,第四乐章408

7.  匈牙利钢琴家席夫2004年录音,第一乐章648,第二乐章812,第三乐章250,第四乐章357

 

这些版本比较后的感觉——

第一乐章是急促的第一主题与愉悦的第二主题交织,还是肯普夫的结构更紧凑,更有一气呵成感。

第二乐章,根据辛德勒的记述,贝多芬当时解说这个乐章,是要用光影变化来表现陷在悲哀里的人的心理状态,它的中段尤其深沉美妙。施纳贝尔弹这个乐章的速度显然太慢,把那种凄清的感觉都因拖沓减弱了。

第三乐章短却极具高雅的深情美,肯普夫有意适当放慢了节奏,恰到好处。

第四乐章回旋曲主题,据辛德勒说,贝多芬是要表现忧郁的摆脱。肯普夫也是流连寻找其中细微的美妙最多的。

这些版本中,最不能容忍霍洛维茨,他用各种触键技巧处理得支离破碎,零碎而不整体。其次是吉利尔斯,那种强健演奏的第一乐章,微妙的对比却极弱。他弹的第二乐章实际也是找不到悲凉中的诗意的。

其次,施纳贝尔与席夫都失于第一乐章过慢,结构因此就松散了。菲舍尔是失在第三、四乐章有点快,他的第一乐章其实只比肯普夫快了5秒,却依然感觉快。他的第二乐章则弹得相当好。

巴克豪斯的前三乐章是一如既往地快,最后一个乐章反而偏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