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个判断是建立在整体的文化建树上。
第一,
就哲学与思想而言,其实在诸子百家的时代已经穷尽,后人只在此基础上不断诠释与发展。读诸子百家,你就会体会我们老祖宗对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已经理解得那样透彻与丰厚,以致不太可能更深入地超越他们。以后各朝代的思想家都是在此基础上再发现的成就,宋明理学也如此。
第二,
文人诗文中的典故与意境,其实在唐之前就已经体系化,唐诗里的许多典故都已经来自前人。之后,唐诗的典故再成为后代文人的诗文基础。当然唐诗后又有宋词、元曲,但文人的气度是越来越小,宋词元曲中多委婉之美,到明清诗词,更多则是对唐诗、宋词的描摹了。
第三,
盛唐气象之后,似乎再难在气度与格局中有那种浩气长歌、大巧若拙。唐宋的笔记比较,就能看出格局,到明清,文人们太多精雕细琢与蝇营狗苟。话本是从唐传奇发展的,如果熟悉唐传奇,你就会知道,唐代的叙述故事能力已经那样强,而且文字那样简练,后来的话本不过是对它的通俗化。我并不否定元曲、宋词、明清散文与小说的成就,只是说,它们是在唐以前已经建成的巍峨建筑上的修缮与装饰。
第四,
气度与格局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经济繁荣真正成为世界中心,才有那种目空一切、鹤立鸡群。大汉与大唐都是这样真正的中心,四方朝贡,八面来风。到宋代,已经难抵辽金的威逼。我是从这个前提说“真正的精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