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今天终于搬到了三元桥边的新址,正好改版试刊早上就送到新办公室,一个新阶段就此开始。
这个办公地满足了我现在对单位的想法——一个不像单位、不像公司的文化人能放松作精神交流的聚合地,能有相对足够空间,不像公司或单位那样拥挤、简陋地组织成一个低效或高效的生产线。我喜欢这个办公地,一是因从楼下至树木组成的隔离带有50米绿地,有南北玻璃通透的一块类似酒店大堂的空间,可会客,可做读者服务。二是有空间可初步将周刊的公共小图书馆建起来,在冬日阳光下有闲暇,可拿本书在沙发上惬意地阅读。三是小楼相对独立,可上楼顶,吹风或赏月,能保证小资情调。
我始终认为,一个单位,应是一种精神与文化的聚合地。如无精神文化聚合,就变成追逐利益最大化的职场,生产流水线中的车间。如不能成为精神文化聚合,又如何诞生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所以,周刊此新阶段要做的,是将这种精神文化碰撞鼓荡起来,使这聚合地真正变成思想交流最活跃之地,吸引越来越多优质志愿者参与或团结在它周围,以保证向读者提供越来越优质的文化精神产品。我自己陋见,周刊人应该起码有1/3时间读书与探讨,2/3时间将读书所得转化为生产力。单位很重要工作是营造读书氛围——建设与丰富小图书馆,还要真让每个部门、每个人,都自觉养成从读书中去寻找生产力。
这个办公地当然还不是我的理想,我理想中单位,是能真正有足够空间被树木花草环绕,有足够人均占有绿地,有足够琳琅满目的书。要生长出优秀人才,必须有足够能生长出优秀人才的土壤。当然,周刊目前还没有这样的经济能力占有几十、几百亩土地营造一个家园,但我真希望它能在周刊全体努力下,在我有生之年变成事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