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联想之《蝶》

(2007-09-14 12:56:41)
标签:

影评/乐评

  昨晚被邀观看称为“中国大型音乐剧”的《蝶》。音乐剧被看成一个可经营的文化产业,大约是百老汇、英国音乐剧加上张艺谋的地方形象工程,多重成功诱惑的结果。因有形象工程的因素,中国音乐剧现有模式必须是大型,声光色交错的,它也是多重欲望投射的必然结果。在我看,这样的音乐剧,其实仍然是五六十年代音乐舞蹈史诗的一个翻版。

  这是一个有足够投入,并不廉价的大型剧。它的好处,第一,毕竟突破了原有中国传统文化讲述中那种阴柔语调,不再有梁祝那种缠绵的十八相送与翩翩起舞的化蝶。第二,毕竟证明了我们可以有自己特色的音乐剧演员。第三,舞美与服饰设计,起码没有很鲜艳的色调。尽管有关蝶的造型无论怎么都单调,那种在舞台上飞来飞去的白色、浓烈的火光、灰飞烟没与设计好的基调是那么不协调,但这大约是大歌舞所谓气势所要求,舞美人员也应该是无法抗拒、无可奈何。

  它的问题,首先是剧本,其次是音乐,而这恰是一部音乐剧能否成经典之根本。剧本太差的原因,大约就因为大的要求——太繁琐了,臃肿到比歌剧还复杂,而这复杂结构中又没有足够丰富的音乐细节来丰富,于是繁琐就意味着音乐形态不断重复。两个半小时容量,在我看,其实只有一半的音乐内容。

  换个角度,有无可能是剧本繁琐导致了作曲的疲惫?剧本结构的繁琐,也使舞台表现不可能简练,而简练总比繁琐有表现力、有力量。剧本繁琐最要命在演员唱词的冗长,那样像裹脚布一样的长句子,真正考验作曲的旋律设计、演员歌唱中的吐字能力。我发现他们基本不能把一个唱句中的所有字都表达出来,这真是一种折磨,如果找一个好编辑,每个句子基本都可删去连接词,简练到更有表现力。

  与剧本对应的是,作曲无法完成这样的剧本的表现力。我们的作曲对音乐表现的理解,我以为关键还在无法更丰富表现声音对比中的层次,也就是不同音高、音色差异对比所构成音乐的丰满性。我所说的音乐不满足,是指表现手段不足以支持这样一个两个半小时的结构。表现热闹的场景可能相对容易,抒情的场景与俏皮、幽默的场景就难深入,这是我们自身能力不足的问题。一个人自身的抒情与幽默能力决定了他作品中的容量,而作为音乐剧,抒情的煽动力、幽默与俏皮的撩拨人心可能比狂放的节奏更能体现容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留住田野
后一篇:分身无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