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艺术赏析 |
周刊这一期做了一个特别报道,因为ipod 6年已经更新了六代,创造了1亿多台的销售。王小峰写了一篇文章,说到从听磁带到听CD再到ipod时代,引发我一些联想。王小峰是不听ipod的,但他主要从听音乐应有的代价与音质的角度。他的一个很重要观点是,ipod省略了很多过程,比如翻录磁带、去唱片店淘CD,可轻易变成压缩文件,也可轻易删去,所以听音乐的感觉就被改写了。这个过程被缩短,听音乐的质量也被随之改变。至于音效,那是另一回事。
我感觉这是一个省略软件的问题。在我看来,ipod与高级音响都是硬件,包装得再时尚,也就是一个好包装的廉价硬件,奢侈的高级音响则是奢侈的硬件。硬件是需要软件支持的,我始终认为,听音乐是听软件,硬件只是为展示软件质量。有人告诉我,音响质量,决定着软件信息的可能释放度,也就是说,在劣质播放器上,释放的软件信息可能比一个好播放器释放的要少很多,其实也就是高音低音减耗。但如果没有好的软件,再好的播放器也无用武之地。
Ipod如果真要消灭唱片,那是多大的灾难呢?想想没有出版商愿意出书了,书架都空了,没有作家、学者去做专业研究、写作,都是网上似是而非的信息繁衍,那会是什么景象?我们所享受到的音乐丰富性,正因在作曲家苦心创作后,又经音乐家们一次次专心研究诠释的结果。一首贝多芬交响曲,正因为各种各样指挥家指挥各种各样乐团琳琅满目的解读,我们在综合中才会得到一种丰满。如果没有了这各种各样,哪里会有丰满的享受呢?有人说,ipod的好处就在没成本,我可以同时搜集进最好的十个版本比较。但如果大家都享受免费午餐,唱片生产无人支持,生产链断裂后就不会再有新指挥家、新版本。另外,我以为ipod的廉价恰是以取消软件本身的价值为前提的,一张唱片压缩成一个小文件,本身信息减损了。听ipod的一代就会觉得,这样的声音就可以了。既然快餐方便又便宜,那还需要吃精美食品吗?我们眼见一代人吃美式快餐吃成不健康的小胖子,当然,音乐快餐也就更无所谓了。
我坚持认为,这里有一个本末倒置。我们普及喜爱ipod,就像买了书架而没有书,书架好置,在书架上放满书不容易,放满你喜欢、对你有启发的书更不容易。我到不少豪华人家里,一看书架上书,总觉可怜。即使书架上放满了书,如果这些书都不是拿来能用的,在我看还是硬件而非软件。软件的奢侈在,你常常连看了十本书都收获无几,常常为你买到的唱片懊悔,也许连续听很多个版本才能综合出一个你真正喜欢的。它的成本就在这样的选择中,没有了选择一定就变成越来越单调的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