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张中行批评南怀谨?

(2006-03-03 20:23:23)

  现在南怀谨是许多想进入中国传统文化人的捷径,据我了解,许多读金庸、高阳的有追求者再深入往往选择读南怀谨,南怀谨确实对无法直接进入典籍的人起了一个重要的引入作用,对中国传统文化普及的作用不容置疑。张中行是对南怀谨提出严厉批评的,他指的是对《论语》解读的不正确。我倒并不这么认为。因为既是一个人将他的体会讲解于人,这体会就一定是个人感受,个人感受确实难说对错,难有评判标准。我所忧虑的,一是当他的解读成为典籍本身时,读者认为这就是典籍,那就有问题了——他其实只是一种解读而已。从典籍诞生后,各代这种解读多种多样。二是当他在短时间将五千年中华文明,从儒道释迅速贯通而产生粗枝大叶时,大家就以他为拐杖成为捷径,就难免一叶障目。

  所以我觉得将南怀谨作为进入传统文化的前导不须怀疑,他确实在起快餐普及作用,现在想通过他进入老祖宗留下的遗产毕竟是好事。但读过他之后,还应进一步依靠类似王利器先生这样的大家做的细致工作,去接近多少代人积累的读解典籍成果。将古文变成今文,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词义翻译问题,你要进入古人当年叙述的语境,才能准确体会古人当年说话的意思。南怀谨的解读缺的是这个。同一句话,后人在不断琢磨当时语境时,可能有好几种解释,你通过这些语境来体会,才能真正比较深入地了解典籍。多少古人,一代代做的就是这样传承的工作。

  现在有人往往满足于简单翻译,以一己之浮躁,就认为可以重读孔子、庄子与老子。如果没有读过那些代表性的历代注疏,实际你只是井底之蛙。这些历代的注疏,可能彼此解读有冲突,但正因彼此冲突,给了我们对典籍比较全面的理解,他们的面面观构成了典籍的一个整体。四库的整个一个经部就是十三经的各种各样解读,子部中的重头也是对诸子的各种解读,你通过它们可以还原整个文化背景。这就是王利器以一生之力,将《吕氏春秋》注疏成厚厚四大本的意义。今天收到我有个下乡时兵团战友来信,说他用20年做的《东京梦华录》1000多页的注释即将出版,我为他高兴。我为什么说这种文化积累才可传世就是这意思。要都是南怀谨一本小薄册子可以讲透,那就读蔡志忠漫画也一样。

  既要想进入中国传统文化,我以为读历代的注解这一步免不了。不要嫌那些繁杂的解说、背景资料的交叉与罗嗦,那是多少人以心血浇灌出来的东西,那是我们这个民族真正的血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