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周刊第45期发稿,早上六点起来读到朱文轶到沁源现场采访所作报道,有一种心被攥紧的悲伤。11月14日,周一,距今天整整一周,相信那些年轻的灵魂在初冬寒冷的风中尚未安息。朱文轶关于这事件拿到许多细节,所还原的那个悲情时刻令我惊怵。我一直以为,一篇好报道要依靠细节而完成触人心弦的叙述,朱文轶在这篇报道中做到了,我由此专门把它破格放到这期封面故事之前。读他报道,我仍然百思不得其解的是——
1. 根据朱文轶的采访,司机李孝波从去年起,在这条拉煤道上“走了不知多少回”。按他必须准时赶到煤场的时间表,他与他的副驾驶应该经常在这个时间点到达这个路段,与这些跑早操的学生相遇。如果他有珍视这些生命的意识,不仅自己应提心吊胆,起码也应提醒副驾上的外甥警惕。看来作为一个农民,他根本就不把这些在这个时间出早操的生命当回事,也同样不把自己当回事,不仅心中没警惕,连叮嘱外甥的警惕也没有。
2. 既然像李孝波这样赶煤场的司机把车开得飞快的现象比比皆是,学校在路边,就不意识到早操会有危险性?既然知道司机们普遍超载与疲劳驾驶,校方就不意识到这条路上潜伏着杀机?据朱文轶报道,早操是四路庞大的纵队,在天未亮时候将孩子之肉布满公路上,不出问题是万幸。从这点分析,我的学校没有把孩子生命当回事的判断绝非无根据。
3. 更不可思疑的是出事这个队伍领头的班主任提前是看到了滑坡而下的汽车,并以手电警示过司机,司机因睡着而没警觉。这说明一是校方根本没有安全教育与安全措施,班主任也根本无危险意识。如果有危险意识,晃手电时抓紧队伍分散到路边,最起码不会死那么多人。
4. 此次出事的是初中学生而非在惊慌中无躲避能力的小学生,汽车是在一个弧度中造成的惨剧,而且一辆车密集地撞死21人,说明这些孩子在突如其来的事故前非但无准备,并且也没有主动的躲避能力。那么,是他们对保卫自己生命也没有意识。
想想以上这些原因中,只要有一方有生命意识,惨剧就可避免或者后果就不会那样惨烈。呜呼!由此悲叹的是我们整个民族的生命意识缺失。因为中国人命是太不值钱,由此大家才经常不意识危险就在近旁,于是死人,丧失很多无辜生命的事情就只能每天都在频繁发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