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鸡奖ABC

(2005-11-15 11:18:13)
分类: 杂碎

  今年的“金鸡奖”,周刊的马戎戎到海南,做了一篇报道,她的结论是“这只鸡有病了”。我想到的却是,这样一个奖,到底说明了一种什么电影生态?我想到的是:

    A. 这个奖,尽管大家都在鄙夷它,却仍然能集聚那么多的明星。马戎说它有病的一个标志是真正的大腕都没有出现,但它仍然调度了那么多的明星。请问,哪个活动不用出场费就能调度那么多风流人物?因为有那么多明星出场,各地政府就会争办,就有经济利益,这其实是广告展示的极好机会。听说为得奖,其中还会有各种手段,这说明很多人仍然看重这个奖。为什么?是中国电影界协会还有它的权威性,还是评委们有权威性?

    B. 这个奖的权威性究竟在哪里?它显然不完全代表政府意志,但又必须考虑有些因素,于是最佳影片是《太行山上》与《可可西里》并列。但按说电影是导演的艺术,最佳导演又与最佳影片无缘。如果说导演为中心,那么能判断出大多评委真正喜欢的是《我们俩》,第二是《可可西里》,第三是《张思德》。但把奖项分散,就大家都有一个奖了事。这倒符合中国以一切为平衡的国情。问题是既然这样互为照顾,为什么电影界还要把它当回事?

    C. 在现在这样一个商业时代,恐怕也就是这样一个颁奖可以不按商业化运行,还能获得虚假繁荣。评委们反复强调它是一个艺术奖,代表中国电影这一年的最高艺术成就,所以有它的权威性。但这个艺术最高究竟是在什么标准?你可以说它是反抗票房,坚持艺术精神的,那么坚持艺术精神的标准又是什么?一部电影甚至都没有在中国大地上公演过,能确定它是艺术最高吗?看来还是评委们自己的趣味在决定一切。而这趣味显然又是矛盾的——有人喜欢《我们俩》,有人喜欢《可可西里》,有人喜欢《张思德》。坚持所谓的艺术第一,可以完全排斥市场,在这方面我们可以比得上法国了,但法国大约也不会评出今年影后是一个八十岁的老太太吧?影帝与影后我想不仅是演技,而且代表这一年度在影片中令人崇拜的一种美丽气质。

  这种评奖现状,我想正是我们目前的文化现象——不管怎么说,都很尴尬与奇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