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天回顾,11月13日,有关"随波逐流"

(2005-11-13 23:48:17)

  今天从早到晚,一天都在发稿,发稿之余写周刊专栏。这一期专栏想从伤残的角度写秋色。因为我观察到阳光下的红叶、黄叶往往干而疲惫。我想是水分被收敛的结果。因为秋就是收敛与收藏,草木萧条干枯后才可过冬。这也是自然轮回中在灭之后再生。我觉那秋色烂漫实际是草木伤残的一种壮美,因为秋也就是“伤”与“杀”。但总觉得写不出那种味道。

  因为写这篇专栏,翻到明代大戏曲家高濂的《遵生八笺》,其中赏秋的十二幽最后一条是“六和塔夜玩风潮”。他说一般人都想到八月半白天去看钱塘江潮,很少有人想到夜里观潮。他说他有一年在寺内,夜里点燃塔灯,刚开始见月色横空,江波寂静,等到风突然有寒意,潮水在夜里白浪翻腾,有如“十万军声”。然后触景想到他当年在江中“浪游”,“身共水天漂泊”,随波逐流,反思“利名误我不浅”。最后结论是“悲夫二字,搬弄人间,千古曾无英雄打破,尽为名利之梦沉酣,风波自不容人唤醒。”

  这感慨看似深厚,但细想,英雄之所以无法打破,实际是自然自有法则,这法则中英雄的作用显得渺小,所以只能做悲剧角色。这不是悲观主义。随波逐流其实是人的渺小在自然这大江大海中沉浮之必然,随波逐流因此而无阻力,效率最高。我们往往过高估计自己力量。这也是这几日还在不断听《女武神》最后一幕所感悟的,一遍遍地听,越听越觉得沃坦与布伦希尔德对话中的无奈感人。像沃坦这样的上帝都无力于改变一切,只能牺牲自己的骨肉,我们还能如何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