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闲翻袁枚的《随园随笔》,见《雁塔》一条,说佛教的“三净食”是雁、牛犊与鹿。永徽三年,也就是公元652年,玄奘50岁时在城南造塔,见有雁飞过,戏说“众僧缺供一雁”,那雁应声而坠。身边众僧说,“此雁舍身,应敬其德”,于是不食“三净”,造此塔为“雁塔”。查玄奘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43岁取经回长安,慈恩寺为贞观二十二年太子李治为追念其母文德皇后而建,永徽三年,玄奘为存放他从印度取回的经书而向朝廷申请造塔,时间是对的。
“三净”词意,《十诵律》中说,“痴人,我敢啖三种净肉。何等为先?不见,不闻,不疑。”——不见杀、不闻杀、不疑为我杀,这是小戒律中为难立断肉食而设的变通之说。为什么选此三种肉?我想,一为洁净,二为易穿肠而过,三为不用激发欲念。
《法苑珠林》中文殊的《利问经》中说,吃肉之前要念咒,所念之咒意思是“如是,无我无我,无寿命无寿命,失失,烧烧,破破,有为,除杀去。”在咒声中,“肉如材木,已自腐烂,欲食得食。”文殊为什么敢如此定义?因为佛说,以众生无慈悲力,怀杀害意,以此因缘才要断肉。“若能不怀害心,大慈悲心,为教化一切众生故,无以过罪。”
玄奘的故事中,雁自残而死,众僧触目惊心而被教化,从此断掉肉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