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天回顾,11月7日,42期周刊,王斌与<千里走单骑>

(2005-11-07 23:36:44)

  现在,周刊第42期还在后期排版,但对于我来说,它已经结束了。

  这一期总的顺利。早上六点,社会的稿子基本按时都发到了我的信箱里,苗炜写的封面故事主文昨晚已经发稿。这期讨论博客,苗炜选择了一个“多数性”与“相对性”的概念,认为博客颠覆的是以“多数”遮蔽个人,也就是信息选择可以更有“相对性”,集体话语瓦解,可以在“相对”的前提下给个人以话语权。一方面是个人空间可以舒展,另一方面可以真正促进信息消费分众,人们因博客,可能对信息的概念完全产生改变。在纸质媒体传播中,权力在作为媒介本身的集团,而在博客的传播方式中,只有个人,而且无论名流还是草根,社会赋予的阶层的权力可能被信息的“相对”需求而瓦解,两者在传播手段上的较量,可能处于同一地平线——一个名流的博客可能因暴露出完全没有趣味而远远少于一个有趣味草根的点击率。当然,这点击率也可以用金钱来购买。

  这是苗炜近期写得好的一篇文章,这一期他写的圆桌也有趣。

  社会热点,小蔡昨晚赶出来的关于兴奋剂问题的核心采访还是有质量,今天孙英杰的结果正好公布。王家耀与程义峰合作的社会调查,细部采访不能说不扎实,双方关键人物都采访到了,但总觉因视野不够,使这样一个重要又复杂的事件矛盾性不丰厚。王恺到西安采访大明宫,则采访力度显不厚,关键还是核心信息源没有突破。郭娜做张伟平这个人物,写得放松,好看,她做人物有一套自己的手段,所以我希望她今后集中注意力做新财富人物。

  昨天觉得稿子不够,到今天重新考虑版面时,稿子又淤出来,只能临时撤掉好几篇,我因此责怪负责后期统筹的程昆昨天没有计算好。其实责怪他没有道理,完全是我自己考虑不细。我一直觉得,周刊能轻松地每周按部就班地出版,与程昆的后期整体协调分不开,他是周刊忙乱的消解剂,也是流程中最关键也是最辛苦的一环。而且他无论怎么加班毫无怨言,周刊其实就是许多这样的人支撑起来的。我在工作中经常吹胡子瞪眼,不近情理,所以阎琦曾送我一个怒发冲冠的杯子。

  中午王斌来拜访,说起张艺谋的《千里走单骑》,他说,无疑一定击败〈无极〉。他说,剧本最好三稿都是他写出来的,故事是艺谋的。我说,不是邹静之的编剧吗?因为周五邹静之刚跟我打过电话,说给张艺谋写剧本很累.我跟王斌说,最好你把邹静之写的与你写的都给我看看,我对剧本的修改过程感兴趣.从编剧到导演,是一个有意思的过程.我相信,在张艺谋的电影里,一定是张艺谋的意志决定一切.以我与他合作<红高粱>的经历,刚开始的作用无非是大家一起侃结构,最初的结构到电影里都改变了,编剧只不过是这过程中的一个工具,电影就是导演的艺术.

  上下班听〈女武神〉,还是克纳佩茨布什的版本,体会在迷人的女高音下男声的味道。

  晚上开始读麦卡勒斯的〈婚礼的成员〉,〈北京青年报〉刘晓春送我的,前提是我要给她写一篇书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