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后开过几次董事会,目前万通董事会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万通实业(非上市公司),另外就是万通地产(上市公司),最近我发现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开法上有些有趣的现象。
上市公司参会的董事对法律责任、勤勉尽责、独立董事的义务等都非常清楚,所以董事会上大家发言比较谨慎,而且特别认真;非上市这边,大家开会心情轻松,虽然我们也很认真。比如关于盈利指标的计划,上市公司这面大家知道已披露是不能改的,必须这么做而且一定要做到。总经理就说:是,我们已经有安排,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做到。做不到,一律谁谁谁下岗。非上市公司我们开会的时候,总经理会说:指标能做到,我们努力。我感觉到两边压力不太一样,一个东西如果公众化后,有很大潜释放的能量。也就是说,成为公众公司本来是公众对它有压力,但反过来会转化为自我的内在压力。就比如,以前我参加过很多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我担任他们公司的董事),因为自己不是董事长,没感觉到这点转变,但在自己的上市公司,心情就很不一样,自己对自己内在的约束和压力非常大。外部的公开的监督转化为内在的约束非常重要,而且很明显,非上市公司由于外在监督相对弱,所以内在约束也相对弱。
由此想到我们现在很多问题,比如腐败。如果我们开放媒体,让媒体来公开监督,可转化为内在约束,很多高级干部、公务员,他们一定会比现在要廉洁得多。有媒体和舆论监督的领导干部相对于上市的局长、部长,一定自我约束很强。没有上市的部长、局长对自己有时候就放松。如果让整个社会逐步变成透明的社会,有利于规则的实施,也有利于每个人在道德操守方面自我要求的提高。
这是我最近开两边董事会特别大的感受,当然最近上市公司董事会做了很多的决定,而且有相当多的信息已披露了,比如公司的名称将改回万通地产,以及我们计划今年加大对滨海新区的投资等等。另外,董事会在程序范围内还要保证公正,需要极大的耐心。比如程序上的公正,我作为会议主持,每个人都要照顾到,如果有十个议题,十个董事,每个人说三分钟,就是五个小时。我们现在是多少呢?一般是15个左右的选题,每个人发言都不止三分钟,一个会议一开就得一天,而且开起来特别认真。
也有个别独立董事问我,说他每次都在会上有批评和建议会不会不好?我说:“没有问题,你都不批评,经理人就没有压力,经理人没有压力,我就得批评,他们反而会有意见。独立董事说,他们反而没有意见。所以要多说,经理人才更加努力,那我就轻松了。”董事会中独立董事发挥作用很关键的。我看网易的董事会很有意思,他们每次开董事会,先由专业委员会开会,开完以后我们进去,把专业委员会的意见念一下,基本上就过了。我现在也想借鉴这个办法,让专业委员会更多发挥作用,专业委员会事先把会开完,开完以后告诉我,然后拿着专业委员会的意见迅速过,这样就快。开董事会也有很多方法,虽然开了十几年董事会,还应该很好摸索,让董事会提高效率。
最近我买本书,叫《顶级董事会的运作》,这本书专门讲怎么开董事会,我在研究这个事,我希望成为非常称职的董事长,把董事会开得不那么疲惫,同时又能够按照程序和要求履行责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