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北京最在推出新的经济适用房销售办法。对于办法看上去是改进了,但是可能的效果会比以前的排队方式会更糟糕,因为它是由市场转向了计划。
对于以往的经济适用房,我曾就指出,这种东西非驴非马,既不经济也不适用,则一个对市场不了解的政策,特别是在北京所起到作用,所产生的效果是相当差。比如说,经济适用房一套房200多平方米,价格最低如何来经济。但是又一想,这样的房子推出都是经过政府层层审批出台的结果,那时为什么政府审批部门就对此一点常识都没有呢?作为专业的职能部门,这样对他们说,他们会同意吗?但是,他们是有意呢还是有其他所图?对此,目前有谁来承担责任。很简单,一个这样的大的事情,即政府以低价从农民那里收购到了大量的土地,然后这些土地即不能够真正有效利用。据说,对建经济适用房政府还得对开发商进行补贴,那么这两块大利谁得了呢?等等,经济适用房问题肯定很多,那么有谁来为此承担责任呢?
以往的事情做得那样糟糕没有了出来承担责任,目前又推出什么经济适用房分到区里去的办法。我想这做,可能结果会比以往经济适用房销售的情况会更糟糕。因为,以往的经济适用房销售办法最不好,至少有一些是通过排队的方式获得。但现在连排队这一招都失灵。成了政府的计划分配。这种计划分配,不仅是对市场的一种倒退,而且是对已经想进入这个市场的其他民众的严重歧视,是一种歧视性销售方式。因为,这会把大多数民众排斥在这个所谓的市场之外。
还有,把指标下放到区里,那么这种指标如何来确定,依据在哪里?区里的指标又谁来确定?房子分配给谁?本来很简单的事情,目前搞得更为复杂了。正因为有这种指标的东西,自然有权力了。那么这种权力又是如何来监督,谁来监督?如果这种权力不监督,凭什么可能相信这些权力不滥用?等等问题,一个经济适用房已经越来越麻烦了。其实,这个方面,国内有些地方做得很好,但北京为什么就不去学一学呢?如深圳。
其实,北京市的许多事情,特别房地产相关方面的事情,不透明不公开,肯定会导致决策上的不科学、不规范、非程序化,仅是靠几个相关官员闭门造车,如何来想出好的方案来?对于经济适用房,就是一例,越来越远离市场。其结果肯定会与民众的利益越来越远。比如说,城市轨道建设的问题,国外有许多很好的经验,北京就是不学习,做出来的许多事情错得十分离谱。如13号线与2号线转乘,越会设计得民众如何不便利就如何来设计呢?还有,在13号线乘车,如果是北风呼啸,大家都站在零下10度的风口上等车。相关的职能部门为什么就不为民众多想一下,会设计出这样的候车室来呢?在香港或任何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所有的公共设施都是为人而做,都是如何来保证每一个民众更加便利些,都是人性化,但北京市政府对这方面则反其道而行之。我想这应该深思的问题了。经济适用房的情况就是如此。
前一篇:如何来计算房价的高低
后一篇:同一房地产认知会如此悬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