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商品房预售制度就算不废也要改

(2005-11-11 14:36:24)

房地产开发商为什么会对央行的建议反应如此激烈?最大的问题就是这种制度成了房地产开发商‘空手套白狼’式的暴利获取途径。房地产开发商依靠银行和承建商垫付大部分成本,房屋建筑刚一开始就可通过房屋预售贷款回笼资金。这种方式可以让房地产开发商的房屋开发风险完全转嫁给消费者与银行。房地产开发商的资金占银行贷款的比重如此之高,其借助的工具就是房屋预售制度。

央行报告点了房地产市场死穴

央行的《报告》点到了房地产市场的死穴,房地产业把国内银行业捆绑住了。这种制度让房地产开发商的融资完全依赖到国内银行身上,必然会增加国内银行的风险。而银行的风险就是不良资产,它最后一定会归结到整个社会民众都来承担的风险上。房屋预售制为房地产开发商利用制度缺陷掠夺社会财富制造可趁之机。

如通过‘炒楼花’制造出楼市的虚假紧缺,借机囤积抬高价格;用房屋面积缩水、建筑设计变更、环境描述浮夸等行为来侵犯购房者权益;更有甚者,把已抵押的房屋再预售,把已预售的房屋再抵押,或者进行房屋重复预售,最后携款潜逃。正如央行房地产金融所指出的那样,目前房地产市场许多风险和交易问题都是房屋预售制度所引起的。

开发商靠房屋预售抬高房价

此前几个月,个别城市出现的房地产泡沫也和房屋预售制有关。据我了解,不少房地产开发商看上一个房地产项目后,先通过种种方式募集到资金,甚至于有时借高利贷也在所不惜,把开工所需要的证件办妥以便项目开工。只要一开工,房地产开发商就开始办房屋预售证准备销售。房屋一销售,开发商先把已经借的钱还了。卖出的房子都是净利润,房地产开发商之后就开始逐渐提高房价慢慢卖,而房地产开发商一定会让房价持续上升。这就是我们购房民众看到的所谓期房价格低的幻觉。如果是现房交易,房地产开发商一则要承担资金成本,二则要承担房子卖不出去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房价多会越卖越低,特别是在房子销售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房屋预售让消费者买不到便宜房

在目前中国的情况下,房地产市场是一个非竞争的垄断性市场,特别是土地的获得更决定了这个市场的非竞争性。要进入这个市场获得土地,或者是与政府利益相关的企业,或者是具有特殊关系背景的人。而这些人或企业一旦获得土地,就成了房地产市场的主宰,土地的行政性垄断由此转化为市场性垄断。

房价下跌会压缩开发商的利润空间,这样的竞争是开发商不愿看到的,因此开发商之间存在价格合谋动机(房地产新政后,房地产开发商经常在一起开会商量就是这种价格合谋)。在需求旺盛的条件下(包括投机需求在内),开发商之间更加缺乏价格竞争的外部压力。而更严重的是,在或真或假的行情看涨的大背景下(开发商时常制造涨价升值的假象,如最近北京的房价,其实往往是有价无市),消费者反而会对降价出售的房子的质量产生怀疑,从而陷入买涨不买跌、‘价格越低房子越卖不出去’的恶性循环。保持房价刚性、降低巨额沉淀成本的风险、获得超额利润等因素,成为开发商价格合谋的动力。

房地产开发商如果用自己的资金或借贷他处的资金作支撑,不仅会增加他们合谋的成本(因为借贷是要成本的),而且也可能让房地产开发商面临资金流断裂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导致房地产开发商抛售楼房,从而房价快速下降。可以说,这几年来房地产市场价格居高不下,房屋预售制度是最为重要的原因。

取消房屋预售制可规避风险

如果不取消,一定要推行房屋预售制度,那么这种制度的巨大风险就得建立一种风险分担机制来保证。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房屋预售制度没有这种风险分担机制。因为,1994年提出的《住房预售管理法》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即使住房预售制度不取消,也得对该法进行修改与完善。因此,目前要检讨这种制度有哪些问题,导致了房地产市场的哪些风险,而这些风险又是谁在承担。

如果房屋预售制度不取消,也不要把整个制度的风险让消费者及银行来承担,而应让房地产开发商也来承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