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5 年9 月27 日 | 文章来源:中国网
【中国网】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访谈》。随着一声重物砸地的闷响,孟懿走上了一条自认为痛苦最少的路。8月20日,这位26岁的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博士生从7楼纵身跳下。近来,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调查显示具有潜在自杀可能性的大学生还大有人在。由于大学生给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今天,我们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了台湾著名心理咨询专家、SMI美国成功经济学院授权专业心理咨询师柏丞刚先生,和我们一起探讨关于大学生自杀的这一心理问题。
柏先生,您好,最近大学生自杀的报道频频见于媒体,前不久一位中科院的博士生自杀,他在遗书中说自己太懒散,太抑郁,按照常理来说,受教育程度越高,解决问题的办法越多,可是他为什么用这种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柏丞刚】
您的问题非常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教育的问题。这也是我国教育上的缺憾,在我们国家整个的教育过程中,大部分时间给学生灌输的都是专业的课程和理论上的知识。所以在EQ,大家知道EQ是什么吗?就是情商,这方面的关注却相当少。随着他年龄的增长,知识面越来越广,但是他处理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不见得提升,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上出了很多的漏洞。他在面对所谓自杀的问题上,他没有办法解决的时候,他会跳楼,所以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中国网】
在家庭方面,家庭、社会对大学生在期待值方面有没有与自杀相关的因素?
【柏丞刚】
您提到的也是,我们从小到大,父母告诉我们一件事,就是你只要把书读好就行,这样孩子从小认为把书读好就行,没有给孩子灌输应该具有责任感。所以在成长过程中,只把读书当成事,其他的什么都不用管,这对家庭和家长都是损失。
【中国网】
刚才我们提到的博士在遗书中写到“可以预见有人会悲痛欲绝,有人会遗憾……在我的心里,生命就那么没有价值吗?真是个极度自私的人啊?睡觉去了。”从他的遗书中很明显可以看到,他了解自己自杀将会给人们带来的后果,但是他似乎超脱般的称自己父母为“有的人”。他了解自己的行为是多么自私,更把死亡看作是睡觉,这种造成对死亡的淡漠,对亲情的淡漠的原因是什么呢?
【柏丞刚】
从遗书中可以看到,他甚至称自己的父母为陌生人,可以想象,父母对他也是陌生的。所以,这个孩子在亲子关系上已经展现了,就是他们家庭的问题已经出现了。再加上这个孩子,你知道大学生生活的环境,不像我们在社会接触的人比较广泛,大学生就是在学校里面,如果没有良好的知识系统或者好的人际关系来支持,同学来支持,很容易走上绝路。
【中国网】
造成悲剧发生的原因有很多,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我觉得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些责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柏丞刚】
如果从家庭来看,我们知道所有的悲剧,所有的自杀案件的产生,很多几乎都可以说是家庭问题产生的。就是说这些自杀的孩子来自的家庭都有问题。所以,我特别的跟父母来谈这个话题,除了要告诉这个孩子要读书,要上进之外,在人格教育上要给予他爱和被爱的关怀能力,否则他没有办法爱别人,更谈不上被爱的能力,人被爱的能力也很重要。所以对于父母来说,他有这样的一种责任。当然,作为社会和学校、老师的责任来看,刚才那个学生,考上博士不容易,但是我相信他的父母在他考上博士,甚至他的老师在他考上博士班的时候不会赞美他的,不会说:“你真棒,你真好,有能力考上博士”。而认为他考上大学、硕士、博士是理所当然的事,是天经地义的,不认为他是有能力才会考上博士。所以,这个孩子或者这个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不曾被赞美过,不曾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的。所以,他的人生当然过得苦闷了。
【中国网】
国外就比较注重这方面,对孩子有一定的鼓励。
【柏丞刚】
鼓励他,赞美他,正面的引导他。
【中国网】
根据您的一些研究,您是国内比较资深的心理专家,又是北京大学心理特聘讲师,根据您的研究情况来看,现在大学生的基本情况是什么样的,这和学生的特点有什么关系?
【柏丞刚】
大学生自杀的趋势是同龄人当中偏高的,但是和整个社会自杀年龄相比差不多,只不过现在的媒体特别的关注这块。所以感觉大学生自杀相当多。但是我们关注这个重要的话题本身就相当好。大学生自杀人数毕竟不少,一年大概有将近100个大学生会走上自杀的路,所以这个问题也是相当严重的。我这边有一份研究报告,虽然不是那么多,但是也展现出来了一些问题。
说北京联合大学信息学院对大学生自杀展开调查,对北京联合大学、外经贸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发放两百多张问卷,这个问卷结果出乎意外,26%的学生表示过自己曾经有过自杀的念头。中国青年报调查14%人出现抑郁状态,12%人出现过敌对状态,所以,大学生的自杀问题的确是对我发出警讯,我们对这个问题也应该加以关注。
【中国网】
这与时代的变革和学生的特点有关系吗?
【柏丞刚】
绝对是有的。我们从招工中就可以看到,他们要求:第一、学历高;第二、条件要好。不会说招聘条件有性格好、EQ能力高,不会的,很少的。这种招聘条件,是引导学生朝着学历高,条件好发展,自然而然,没有毕业,压力就已经很大了。再有就是我们以前,80年代的学生和孩子,他可以承受很多的痛苦,或者是所谓的社会变迁,或者西方的一些思潮的冲击。但是他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了心里抗压的能力。现在中国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抗压能力其实非常低。所以,在整个社会变迁的过程,孩子就一个。以前还有一大堆弟兄姐妹可以聊天,舒缓自己的情绪和压力,但是现在没有了,无形当中也缩短了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再有我们看看现在的小区,有时候对门住的是谁都不知道,所以这种冷漠、冷淡让大学生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互动的方面出现问题。所以这都是时代带来的压力和痛苦。
【中国网】
所以要找合适的方法来解决。我们看到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自杀呈现上升趋势,大学生的心理感觉是非常的脆弱,大学生的这种心理是不是处在人生特殊的阶段呢?
【柏丞刚】
在台湾,我不晓得大陆的大学叫什么,是不是University,在台湾叫“由你玩四年”,就是告诉你一个信息,就是你考上大学你就解放了,就可以开始玩儿了,由你玩儿四年。所以,大学生在考上之前和考上大学之后是完全两种的生活模式。考上之前,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被安排好,包括你的生活和学习。据我所知,在高考之前,他的父母帮他把衣服烫好,早餐也准备好,所有的都伺候好。其实我讲的就是我,我父母怕我考不上大学,给我一个很好的读书环境,就把所有的东西帮我准备好,我考之前是大爷,但是我考上以后(我那时候在台中念书,我家在南方)爽得不得了,好像都解放了。但是也面临一个问题,我要安排自己的生活,安排自己未来的路。那时候我也处在茫然阶段,再加上大学毕业以后,我们就面临一个就业的问题。所以,那时候在台湾,前几年特别提到失业率特别高的情况之下,很多人毕业就等于失业了。所以,他们在这种心理层次上压力也特别的大。
【中国网】
很多的学生进入大学以前,他们是生活在父母身边,什么都由父母一手操办,一点都不担心。前几天有一个新闻,说大学生不太适应学校食堂的饮食,就跳楼自杀了,我们当时看到这条消息觉得跳楼的理由很可笑,但是这个背后是可悲的,家长从这个事件上应该反思,我们除了照顾好他的学习方面以外,还在其他方面培养他什么呢?
【柏丞刚】
我们是做专业的心理咨询,常常许多来访者,你无法想象很多问题很幼稚。比如说食堂的饭我不喜欢吃,我选择跳楼自杀,这个事情很好笑,但是对他们而言是困扰,可是困扰的源头在哪?是父母给孩子太多的关注和关心。事实上让孩子吃点苦、受点折磨,其实是件好事,要不然他对挫折的忍受度太低,现在大多数孩子是这样的,我想和父母说,让孩子吃点苦是好事。
【中国网】
千万不要把他包装成玻璃娃娃,太容易碎了。我们看到走上不归路的大学生,他们在心理方面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和特征呢?
【柏丞刚】
我们明显的看到这些人,你刚才特别的提到遗书当中,我们会发现有一个共同点,这些人很自我,他想什么,在他的脑海里是非常自我的。再有这些人大部分是属于内向的,甚至有人是自卑的,是处在那种自卑又狂傲的交错之中,更容易产生自杀的念头和走上自杀这条路。这些人很明显对挫折的忍耐度比较低,对人生的态度比较消极。所以整个的因素综合起来,基本上走上自杀,他们是有这些特征的。
【中国网】
前段时间我们看到调查,大学生自杀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恋爱失败,有40%的大学生自杀都是因为恋爱失败,这个数字非常惊人,是不是大学生没有爱的体验或者能力?
【柏丞刚】
爱与被爱的能力另外的层次就是说,不管是被遗弃或者是结束一段感情,不管是责任在对方还是在自己,他没有能力收拾好这个残局,就是没有能力处理这种所谓的问题和困难。这个展现在你的学业上或者是情感中,或者是人际关系上,大学生这部分比较弱的。
【中国网】
人格障碍和情绪失调是不是造成悲剧发生的罪魁祸首呢?这是不是一种病呢?
【柏丞刚】
你问的非常好。世界卫生组织把人的健康定为身心方面,两方面都健康才叫健康。据统计,全球90.24%的人都是处于心理不是特别健康的。当然,最严重的就是病理上叫精神分裂,最轻微的所谓人格障碍和情绪失调,这些都有不同层次的严重性。我不想称它为一种病,当然严重到精神分裂和神经症是一种病症,可是很多的人格障碍和情绪失调开始的时候还不是一种病。但是你说是不是它就是罪魁祸首,我还是归于家庭、学校或者整个社会的结构和教育上的失败和问题,让人格障碍和情绪失调导致他最后走向自杀的路。
【中国网】
看来学校和社会的整体教育确实是太忽略了对人格的一种教育。
【柏丞刚】
对,人格教育简单的说就是智育,德智体全面发展,这个地方还重视体育的发展,在台湾没有,就叫你读书,在大陆也一样,特别重视孩子的成绩,这是智育。但是德育,现在的成才教育事实上都是一些理论和课本的一些教导,是没有达到所谓的真正的德育人才的教育。所以在这种健全的人才培育方面我觉得是失调的。
【中国网】
有人说,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经不起挫折的考验,挫折是不是也是引发大学生自杀方面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柏丞刚】
是。人生十之八九都会遇到不同的挫折、不同的痛苦,所以挫折是难免的。但是,你要面对挫折的能力是一个作为自杀的关键或者是能不能好好生活的关键。我们在整个的人生领域里,人生就像一个轮子,这个轮子要能够转动的话,必须要是一个圆形的,缺了任何一个角都很难让它圆满的转动。事实上,我们对所谓的学习,只是轮子的一小角而已,你看这个孩子的人际关系领域的拓展学校有教吗,好像没有教。孩子在和家庭关系的联系,学校也没有教,甚至我们在孩子对社会之间的连接,将来出了学校和社会怎么连接也没有教,所以,整个轮子怎么转动没有教,再加上这个挫折是引爆点。
【中国网】
我们怎么样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呢?
【柏丞刚】
要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我们应该在最开始的时候,包括在家庭的教育、学校的教育,要把所谓的六个领域的健全教育带到学校里来,这才能让孩子有均衡的发展人生,而不是只重视智育这个部分。我觉得教育太重要,特别是家庭和学校的教育。
【中国网】
而且是意识形成的时候很重要,这个阶段的培养非常重要。
【柏丞刚】
非常关键。
【中国网】
自杀的原因很多,但是我们从心理的角度来讲,一般自杀者似乎都有一些心理规律,他们在心理变化中一般经过哪几个阶段?我们有专业的说法吗?
【柏丞刚】
有的。自杀就是心理危机最强烈的一种表现。所以,自杀当然有一些症状或者是一些讯号会出现。前几期的心理访谈就有提到一个高中生,她有两次自杀的经验,最后一次她要自杀的时候,和她的姑姑大吵一架,第二次他爸爸没有劝阻他,反而把孩子大骂一顿,结果大骂孩子一顿之后,孩子用力把门一摔,把自己关在里面。她爸爸说:“你要死就去死吧,但是你要死不要死在家里,要死在外面”。结果引发这个孩子想跳楼,他们家住在25楼。她爸爸过了一段时间看,感觉不对劲,到女儿房间,爬到隔壁去,他爸爸把女儿救了。
别人问他爸爸,说你没有看到女儿求救的信号吗,他说没有,我冒着生命危险救她,但是她还要跳楼,主持人说,他已经发出几个信号,包括她姑姑吵架,她摔门,还有你叫她去死,这些都是导火索,所以从她思想上自杀,到真的自杀的行为发生,酝酿时间为半年的大概占了80%以上。这又是说到之前,我们会发现这些要自杀的孩子,一开始是遇到挫折,遇到挫折就会情绪低落,之后往外求救,往外求救还有救,最怕不求救,这样就没有机会了。如果往外求救没有得到回应和帮助,他的状况就会很糟糕,就会陷入一种可能不对别人说话,或者淡漠,甚至有些人是暴怒,每个人的状况都不一样。所以,最后在自杀的时候会发出自杀状况。可能会易怒、摔门,有些女孩子会把心爱的东西送给讨厌的人或者不相干的人,这些异样都是自杀前的状况。最好干预的时间就是向你求救的时候,我们特别要注意,老师和同学要注意这个时候有没有人向你求救,这个时候干预最好。
【中国网】
在他希望有生存意识的时候帮助他。
【柏丞刚】
这很重要。
【中国网】
大家都有一颗敏感和善于观察的心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国内有预警干预机制,是防止大学生自杀的。它在这方面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柏丞刚】
在1991年7月1日,大概14年前,南京危机干预中心成立,这是全国首家干预中心,接着中国卫生协会危机干预协会成立了,正式对自杀领域做一个科学的研究。所以,差不多有10多年的历史,但是在私人的研究上面,也能够和国家的研究机构做配合,其实我觉得国家一直都在做,但是如果能够像非典一样,你知道非典过后,中国的传染病防御机制做的非常好,包括整个流程和架构做得非常完整,如果自杀系统做的这么完整,那是非常好的。我想这个部分非常重要,因为会给大学生或者给自杀的人“最后一个希望”,“最后一个信息”,告诉他如果今天你要自杀,可以到我这里来寻求帮助。所以,这个危机干预系统非常好,可以到大学里来做。在学校有心理咨询的部门,但是事实上很多都不被学生重视,学生也没有在所谓的心理咨询的部门去跟老师去做谈话,很少的。所以,我们希望这些工作是学生来做。我们也希望由大学生志愿者来干预作这些事情。
【中国网】
我们看到每年全球约有100万人自杀,日本超过3万,港澳台地区的数量也相当高,大部分都是大学生自杀的事件,这是不是和东方人的某些心理特性有关呢?
【柏丞刚】
是的。其实东方人我们在被教育的过程中都是备受压抑的,好像认为谦虚就是美德,认为和别人求助是丢脸的事。所以,整个教育引导我们是比较内向的,比较内省的形式。但是西方不同,希望和别人请教。在东方看心理医生是偷偷摸摸的事情。
【中国网】
看心理医生就是自己心里有问题,他们不承认,所以,很多的大学生得抑郁症比例非常高,他们觉得得了抑郁症很丢人,他们不敢向外人求助。
【柏丞刚】
对,这样就加重了他们的抑郁症。
是的。这样也牵扯到我们国家对心理疾病的宣导,让他们认为不是很丢脸的事情。
【中国网】
这和感冒一样,生病了就要去看病,这个意识的树立和建立,应该是全社会进行这方面的正确的、宽松的环境教导。
【柏丞刚】
对,这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网】
国内在这方面的正面宣传还不够。
【柏丞刚】
但是我觉得已经很努力了。
【中国网】
您也是SMI美国成功心理学院的老师,你觉得国外和国内的情况相比,国外在预防措施方面有什么值得预防的经验?
【柏丞刚】
现在国内最近做的比较好的是体育,中国的体育为什么做得这么棒,全世界都有名,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比如说我们的球队,现在都有心理医师,这是非常好的现象。
【中国网】
我也有朋友在心理方面很抑郁,但是他不知道去哪里找这方面的专家咨询。
【柏丞刚】
是,所以整个咨询师的培训,从2000年开始,到现在劳动部培训出一批合格的心理咨询师,这些是比较专业的。我们也鼓励,如果真的心理产生了问题,或者有压力了,能够去寻求所谓的真正的专业心理咨询,我们的来访者病情加重的原因很多都是没有办法找到非常专业的咨询师从而导致加重病情,所以咨询师的专业培训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网】
我国心理卫生机构的发展情况是怎么样的?给我们大致的介绍一下。社会各方面在防止大学生自杀方面应当营造一个什么样的环境?
【柏丞刚】
已经比2000年进步多了。之前是混乱的,就是了解心理疾病和专业的人很少。所以,像你们《中国访谈》这样做一个宣导很重要,让大家知道有心理咨询到哪里找医生治病。这里从学校来说,学校可以大量的办心理讲座,讲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的知识,不仅对学生办,还要对老师办,这些都是有帮助的。有的时候老师的人格上面也是有缺陷,甚至缺陷的程度也不少。
【中国网】
比如说刚才的父亲叫女儿死的,我觉得他的心理就有缺陷。
【柏丞刚】
老师教学生的时候也面对压力,所以学校应该从学校着手,从整个社会大众着手,从自身着手。我给所有人建议,如果全世界都不救你,你一定自救,全世界人都放弃你,你更要站起来。我们没有办法一年半载把社会改变、家庭改变,不可能,但是我希望学生自己站起来,大学生有能力站起来,只是没有人引导他,我期望他自己站起来。
【中国网】
我觉得刚才柏先生说的非常震撼我的心灵,就是“全世界放弃你,你自己也不要放弃自己”。
后一篇:e医生学习日记21-心理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