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神障碍: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改变,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
2、精神疾病的病因学:
1)生物因素:与遗传因素、感染、躯体疾病、创伤、营养不良、毒物等因素有关
2)心理社会因素:急性应激反应与创伤后的应激障碍;人格特征与精神障碍的关系。
3)流行病学:发病率明显上升,存在年龄、地区、不同群体等方面的差异。
3、精神症状:指认知、情绪、意志活动和行为的异常。
4、精神症状的特点:
1)症状出现不受病人主观意识的控制;
2)症状一旦出现很难通过转移注意令其消失;
3)内容不符合外界客观存在;
4)症状出现多伴有情绪反应;
5)症状会给病人带来社会损害;
6)症状可以通过交谈检查予以表露和评定。
5、认知障碍常见症状:
1)感觉障碍:包括感觉过敏、感觉减退、感觉缺失和内感性不适等。
2)知觉障碍:包括有错觉、幻觉。根据所涉及器官分为幻听、幻视、幻嗅、幻触、内脏性幻觉。真性幻觉形象鲜明生动、存在于客观空间,假型幻觉形象不够鲜明生动、存在于客观空间。根据幻觉产生的条件可分为:机能性幻觉、反射性幻觉、入睡前幻觉、心因性幻觉。
3)感知综合障碍:视物变形症、空间感知觉综合障碍、时间感知觉综合障碍、非真实感。
6、注意的特征:包括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紧张性和注意的分配与转移等。
7、注意障碍的内容:
1)注意程度方面的障碍:包括注意增强、注意减退。
2)注意稳定性方面的障碍:包括注意转移、注意涣散、注意固定。
3)注意集中性方面的障碍:包括注意狭窄、注意缓慢。
8、记忆及记忆障碍:
1)记忆量方面的障碍:记忆增强、记忆减退和遗忘。
2)遗忘的种类:顺行性遗忘、逆行性遗忘、进行性遗忘、心因性遗忘、错构、虚构、潜隐记忆、似曾相识症或熟悉感等。
3)记忆质方面的障碍。
9、智能及智能障碍:可分为全面性痴呆与部分性痴呆或分为先天性智力低下与后天获得性痴呆。临床还可以见到痴呆类似表现:心因性假性痴呆和童样痴呆。
10、自知力:个体对自己本身精神状态的认知能力,即是否能觉察或识别自己有病,能否正确分析和判断自己以往和现在的表现与体验中哪些是属于病态。
11、定向力障碍:包括对时间定向障碍、对地点定向障碍、对人物定向障碍。
12、思维障碍:包括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内容障碍。
13、情感障碍:
1)情感性质的改变:情感高涨、情感低落、焦虑、恐惧。
2)情感稳定性的改变:情感不稳、情感淡漠、易激惹性。
3)情感协调性的改变:情感倒错、情感幼稚。
14、意志障碍:
1)意志量方面的障碍:意志增强、意志减退。
2)意志质方面的障碍:意志缺乏、意向倒错、矛盾意向。
15、行为障碍:
1)兴奋状态:躁狂性兴奋、青春性兴奋、紧张性兴奋、器质性兴奋。
2)木僵状态:紧张性木僵、心因性木僵、抑郁性木僵、器质性木僵。
3)违拗症:主动性违拗、被动性违拗、被动服从、刻板动作、模仿动作、作态、离奇动作、持续动作、强迫性动作、强制性动作。
16、意识障碍:
1)对环境的意识障碍:以意识清晰度降低为主的意识障碍:嗜睡、意识浑浊、昏睡、昏迷。
2)以意识范围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谵妄状态、精神错乱、梦样状态。
3)自我意识障碍:人格解体、交替人格、双重人格、人格转换。
17、常见精神疾病综合症:共14种。
18、精神障碍的检查:病史采集、精神状况检查、躯体检查与特殊检查。
19、精神科诊断过程:包括横向诊断过程和纵向诊断过程。
20、常用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国际精神障碍分类系统(ICD)、美国精神障碍分类系统(DSM)、中国精神障碍分类系统(CCMD)。
21、抗精神疾病的药物种类:抗精神疾病药、抗抑郁药、情感稳定剂、抗焦虑类
2、精神疾病的病因学:
1)生物因素:与遗传因素、感染、躯体疾病、创伤、营养不良、毒物等因素有关
2)心理社会因素:急性应激反应与创伤后的应激障碍;人格特征与精神障碍的关系。
3)流行病学:发病率明显上升,存在年龄、地区、不同群体等方面的差异。
3、精神症状:指认知、情绪、意志活动和行为的异常。
4、精神症状的特点:
1)症状出现不受病人主观意识的控制;
2)症状一旦出现很难通过转移注意令其消失;
3)内容不符合外界客观存在;
4)症状出现多伴有情绪反应;
5)症状会给病人带来社会损害;
6)症状可以通过交谈检查予以表露和评定。
5、认知障碍常见症状:
1)感觉障碍:包括感觉过敏、感觉减退、感觉缺失和内感性不适等。
2)知觉障碍:包括有错觉、幻觉。根据所涉及器官分为幻听、幻视、幻嗅、幻触、内脏性幻觉。真性幻觉形象鲜明生动、存在于客观空间,假型幻觉形象不够鲜明生动、存在于客观空间。根据幻觉产生的条件可分为:机能性幻觉、反射性幻觉、入睡前幻觉、心因性幻觉。
3)感知综合障碍:视物变形症、空间感知觉综合障碍、时间感知觉综合障碍、非真实感。
6、注意的特征:包括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紧张性和注意的分配与转移等。
7、注意障碍的内容:
1)注意程度方面的障碍:包括注意增强、注意减退。
2)注意稳定性方面的障碍:包括注意转移、注意涣散、注意固定。
3)注意集中性方面的障碍:包括注意狭窄、注意缓慢。
8、记忆及记忆障碍:
1)记忆量方面的障碍:记忆增强、记忆减退和遗忘。
2)遗忘的种类:顺行性遗忘、逆行性遗忘、进行性遗忘、心因性遗忘、错构、虚构、潜隐记忆、似曾相识症或熟悉感等。
3)记忆质方面的障碍。
9、智能及智能障碍:可分为全面性痴呆与部分性痴呆或分为先天性智力低下与后天获得性痴呆。临床还可以见到痴呆类似表现:心因性假性痴呆和童样痴呆。
10、自知力:个体对自己本身精神状态的认知能力,即是否能觉察或识别自己有病,能否正确分析和判断自己以往和现在的表现与体验中哪些是属于病态。
11、定向力障碍:包括对时间定向障碍、对地点定向障碍、对人物定向障碍。
12、思维障碍:包括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内容障碍。
13、情感障碍:
1)情感性质的改变:情感高涨、情感低落、焦虑、恐惧。
2)情感稳定性的改变:情感不稳、情感淡漠、易激惹性。
3)情感协调性的改变:情感倒错、情感幼稚。
14、意志障碍:
1)意志量方面的障碍:意志增强、意志减退。
2)意志质方面的障碍:意志缺乏、意向倒错、矛盾意向。
15、行为障碍:
1)兴奋状态:躁狂性兴奋、青春性兴奋、紧张性兴奋、器质性兴奋。
2)木僵状态:紧张性木僵、心因性木僵、抑郁性木僵、器质性木僵。
3)违拗症:主动性违拗、被动性违拗、被动服从、刻板动作、模仿动作、作态、离奇动作、持续动作、强迫性动作、强制性动作。
16、意识障碍:
1)对环境的意识障碍:以意识清晰度降低为主的意识障碍:嗜睡、意识浑浊、昏睡、昏迷。
2)以意识范围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谵妄状态、精神错乱、梦样状态。
3)自我意识障碍:人格解体、交替人格、双重人格、人格转换。
17、常见精神疾病综合症:共14种。
18、精神障碍的检查:病史采集、精神状况检查、躯体检查与特殊检查。
19、精神科诊断过程:包括横向诊断过程和纵向诊断过程。
20、常用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国际精神障碍分类系统(ICD)、美国精神障碍分类系统(DSM)、中国精神障碍分类系统(CCMD)。
21、抗精神疾病的药物种类:抗精神疾病药、抗抑郁药、情感稳定剂、抗焦虑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