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采访活动中,留心的话你会发现,媒体记者大都分为两类:一类是“直奔主题型”。也就是心中只想着自己将要完成的题目,但求速战速决,多一句也不肯问,多一个人也不再找,多一个地方也不愿去。通常情况,这类记者总能比较迅速地完成报道任务,也多被认为是单位里的“快手”;另一类是“超级海绵型”。他们无论采访什么,都会像一块有超强吸水能力的海绵,大量地采撷着各种各样的信息。简单的举个例子来说,本来采访两个人就能成稿,他可能要采访5个人;本来采访三个地方就可以收工,他却要跑更多的部门;本来开完会拿了材料就可以走人,他却非要再拉住几个人问个究竟不可。而到了最后成稿时,他额外采访的这部分内容很有可能一点儿也用不上。如此看来,说的简单点,前一类记者是“讨好不费力”,而后一类记者却是“费力不讨好”。但从长远看,后者的多劳却并非毫无用功的,他们要比前者更精明。因为他们的巨大收益一定会在日后加以显现。
经济学里有一个基本概念叫做“边际收益”,是指对现有计划进行微小的增量调整时所带来的收益。通常情况下,如果一项决策的边际收益大于这些决策所付出的成本,那么从经济学角度来衡量,这个决策就是明智的,可行的。通俗一点说,也就是做这件事情十分划算,很值得去做。
很多人都说经济学是一门教人聪明的学问。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就是说聪明的人会看重每一次变动中带来的“边际收益”,会在对“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全面比较中做出正确的选择。要知道,新闻采访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边际变动,它的“边际收益”就是各种信息。
那么,将此理论应用于本人在前文所总结的“直奔主题型”和“超级海绵型”这两类记者身上,比较发现,前者可能会更看重眼前收益小于成本这个事实;但从长远角度考虑,后一种记者的收益必然是大于前者的。毕竟,后者每一次的额外采访内容都是他自身的一种积累,素材的积累,知识的积累,经验的积累,财富的积累,人脉的积累。如此的坚持下去,日积月累,要是算起这样的“边际收益”来,肯定是“得”比“失”要多得多。
媒体圈里这些年流行着的一种说法,叫做年轻记者的“三年现象”。说的就是一位普通的年轻记者通常在入行的前三年进步很快,而在三年以后(新闻敏感较强的可能只需要一两年,而一些资质平庸的也可能需要五年,甚至更长时间)进步的速度就趋于平缓,甚至有些时候他们还会感觉到自己在退步。其实这种现象很常见,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业务发展的一个“平台期”。
我还记得几年前曾经看过的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在与新华社年轻记者们座谈时,曾针对的这种“平台期现象”讲过的这样一段话:许多年轻记者平时只注意了简单再生产,没有注意到扩大再生产。新闻工作者没有思想的积累,生活的积累,素材的积累,就只能进行简单的、低水平的再生产,不可能有后劲,不可能做到自己业务上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位名篇等身的老新闻工作者看来,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应该是10:1,意思是说每次采写稿件,都需要进行大量的积累;每写成一篇稿件,也是等于在消耗着你平日里的积累。
我想,聪明的记者一定会懂得消费与积累的关系,会看重每一次采访所带来的大量“边际收益”,而不是用短视的计算器计较一时的边际成本。一篇稿件完成的过程可能是他成为自己“智囊”的专家学者;一次实地调研可能会让他对探求事物本质的理性思维有所提升;而闲聊之中无意提及的一句话也都有可能成为他日后的某个选题;甚至于他还会留意并细心地记录下采访沿途的一些单位或者部门的门牌号,以便在下次采访时能够轻车熟路……如此下去,日久天长,他一点一滴的积累就会成为他业务上的很大一笔宝贵财富,也将成为他在事业上稳中求进的资本。
换一种说法,前文我所总结的这两类记者,也恰是一位记者从稚嫩走向成熟所要经历的两个阶段。而从“超级海绵型”到“直奔主题型”,或者从“费力不讨好”到“讨好不费力”,都是需要过程的,都是一个需要一点一滴逐步积累的过程的。而完成这种积累,实践这个答案,大概需要耗费一生的时光。

再联系到职业素养和新闻伦理法规等专业理论课程为基础,我认为最应该强调的,无论资深老记还是初入行当的年轻小记者,都应该好好把握、好好珍惜每一次采访,挖尽每一次采访的全部资源,并且在每一次的采访活动中进行自身思想、生活和素材方面的积累。因为就是在现在,让我更十分清楚的认识到,就是这些积累,日常的点滴积累,是可以让我们随时处于一种扩大再生产的良性成长状态,同时更是实现自身业务和相关领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必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