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偶尔在冬日的校园,看见操场边的梧桐被风折磨得只剩下一层精瘦苍劲的躯干,便生出些隐忍的感觉。常常想起草长莺飞时,梧桐绿意盎然的生机;常常回忆起夏花绚烂时,梧桐叶轻舞飞扬的倩影;梧桐的蓬勃之美,就淋漓在那片快乐的阳光里。当阳光失去快乐,冬日氤氲的时候,一片枯黄的梧桐叶从枝头飘落,在夕阳的勾勒下从容地划出生命的轨迹时,那种零落的美,那种颓废的美,那种极厚重的美,着实撞击了尘封已久的心。
也许就是从那时起,美在我心中的概念就不仅仅是“芙蓉如面柳如眉的婵娟”,也不再是风花雪月中涂抹出的倾国倾城了。我开始用上帝赋予我的黑色眼珠去寻找那些流浪在人间的最后的美丽。
或许那最美的美就是天边的最后一片夕阳。古城的韵味正是这种夕阳的美,安静、沉稳。她好像是喝醉了酒的太阳,一缕缕红晕浸透了人生百态,炫目中留着一点依依的眷恋,残着一丝深深的迷醉。那是沉淀了数千年的味道,那夕阳的最后一抹红晕就落在元大都遗址的残垣断壁上,就落在紫禁城的金瓦红墙上,也落在江边散步的老夫妇身上。那夕阳让“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浪漫渗出了融融暖意。
如此淳朴的美,如此斑驳的美,美得让人不禁翻腾出一江赤胆忠心的滔滔碧水,美得让人不禁流淌出一股“只是近黄昏”的淡淡哀愁。
或许你的手心还留着抚摸历史的伤痕,或许你的手掌还挥不去那千年的风尘。然而,就在此时此刻,在某个不知名的角落里,那些曾经像血一样浓艳的花朵,正在黑暗中寂静地等待生命最后的凋零。看着那些摇曳在风中,被冷风冷雨蚀干汁液的干枯的花朵,我总是淡然一笑,心中却无比敬佩着这些流落在人间的精魂。这些极其惟美的东西,注定要一直美到颓废,美到最后。她们用生命度量美的意义,她们告诉我说:“曾经红过,曾经香艳过,又何必感叹今天的凋零?!”
我知道,枯黄的藤蔓在微笑,不再繁茂挺拔的老树斑驳遒劲的枝干诉说着昨是今非,昏沉的乌鸦正唱着江南的挽歌。当这一切传奇的美褪色成一片朽叶抑或是一段历史时,它们留下的兴衰与苍凉让后人凭吊,且久久不能忘怀。
教育部“纪念恢复高考30年大型调查”结果显示
孩子高考,七成家长跟着愁
昨天(6月27日),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等机构联合发布的“纪念高考恢复30年大型调查”显示:70.8%的家长在孩子高考时更倍感焦虑。
从调查结果看,89.6%的人认为“高考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的压力也在逐年增大”。其中,58.6%的人在高考前曾经因紧张、焦虑而失眠,70.8%的家长在孩子高考时会感到焦虑。

我国公众对现行的高考制度总体持一种肯定的态度:17.6%的公众认为目前的考试制度“很好,应当维持”,77.5%的公众表示“有缺陷,但仍是目前最好的办法”。
另外,有73.3%的公众认为“现行高考制度大体是公平的”;56.8%的教师认同高考受益最多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
但也有82.3%的人认为,与10年前相比,现在大学生的身份已经贬值。
对于10年来我国高考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分别有71.7%和63.2%的公众认为“网上公开录取”和“考试时间从7月改到6月”这两项是比较成功的,被认可度要远胜于其他改革。
另据了解,此次调查是以报纸、电话、网络等方式,共征集38087名公众和6省551名高中教师的意见。
?/P>
(调查还发现,50.4%的公众对素质教育现状不满。超过八成人认为,相关政府部门应该承担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责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