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刚刚在北大校园里看到有学生社团正在筹备组织有关传统节日话题的讨论,我还真的不曾意识到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原来真的已经太严重地遭受到了危机、更是遭受到了一系列的“冷遇”。
早前虽然有零星且隐约的听到过一些有关“保卫传统节日”,为传统节日“申遗”,立法设定“法定节假日”之类的报道,但是都没怎么引起过什么特别的关注。是的,在我自己的骨子深处,也总是以为皇皇中国文化绵延流传了数千载,泱泱华夏精神源远流长了数百代,怎么也不至于才刚进入了新世纪的门槛,就要为现代化所扫除未来几年将会被外来文化所击跨乃至消亡殆尽的可能而断绝于世吧?!
是的,我们是曾有过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国度,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曾为她无比灿烂辉煌的文化和她如此博大精深的优良传统而引以为豪。我们无法想像这个缺少了中华文明的世界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更无法想像有一天这样一种伟大的文明竟然也会在她自己子孙的手上断绝。可如今,当我们看到、当我们面对史无前例的外来文化的强大冲击,无论“清明”还是“中秋”等传统节日早已逐渐淡出了其传统固有的“宝座”地位。它们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已经远远不如从前了,大家终日奔波忙碌与工作学习当中,大家关心的是股票房产之类的话题,大家早已经忘却了清明祭祖中秋团聚这样的传统意义上的精神追求了。而我们也同样能够看到,当元宵、端午、中秋,甚而是大年除夕等传统节日如今已经日益式微甚至每况愈下的同时,充满西方文明色彩的情人节、圣诞节、感恩节等外来的“西方洋节”却日亦见长的大受现在青年一代的追捧,而呈现出了一种甚嚣尘上、喧宾夺主的势态。
恐怕,最更令人担忧的还是当今的青少年一代。似乎人人都在怀疑,那些整日里吃着麦当劳、喝着可口可乐、抱着芭比娃娃、过着“洋节”哼哼哈哈长大的“90年代一族”们,在缺少了对传统节日身体力行的参与和身临其境的了解的情况下,他们可能很难理解也很难想像为什么每逢春节除夕或一些重要的日子,那么多在外的游子费尽那么多的周折都会不远千里万里不辞千辛万苦的赶回家中与亲人团聚?他们还会理解那种“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亲念友怀望家乡的深重情感吗?他们还会有那种特有的四季变化所引发的特殊情愫中吟念出“清明时节雨纷纷”并且领会其深刻寓意吗?他们还能从一个普普通通的粽子中看到一个民族的伟大背影,还能够理解那种怀石投江以报家国的屈原式的行为吗?
正是由于传统节日氛围的越来越淡,传统节日的地位越来越被追捧洋节的青年人所淡视,大众也开始对传统节日缺乏应有的自信,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中,有识之仕看到了危机,大家一致呼吁要加强对传统节日的立法保护,以达到教育青少年一代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精神的目的。有洋论说:“越是物质富足的年代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重视程度也就越高。”也许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拯救乃至捍卫传统节日的呼声一直居高不下。

曾几何时,很多人时常会反思有关传统节日的问题。可是我们也未免感叹,在现如今,虽然传统节日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极其深远的精神意义,然而在形式上却仍旧过分的保守和单一,基本上还只仅仅停留在“吃”的层面。例如:元宵吃汤圆、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诸如此类的。而西方的圣诞节就大不一样了,不仅有精巧的贺卡和圣诞树,更有圣诞老人以及平安夜的狂欢;万圣节也有各种假面舞会及精灵古怪的玩意儿;情人节则不仅有芳香玫瑰,也有巧克力和贺卡之类。对比我们民族久远的传统节日的过节方式:夜会灯市、烟花狮舞的日渐稀少,相信这也是民族传统节日日渐甚微的原因之一。我们只有在发扬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创新其形式才能保证传统节日薪火相传生生不灭。
当我听到有学生发表了这样一通言论,她说:节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世代相传的载体之一。而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的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其传说美妙,情趣独特,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情结……
毋庸质疑,传统节日其独特的全民参与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延续中华血脉,维系民族文化精神和实质民族伟大复兴
都具有重要作用。
也的确如此,应该看到在开放的全球化时代,我们要以一种绝对宽容的心态来审视和对待传统节日以及外来的某种文化。民族传统的保持,是为了发扬其你喊实质,而非视其为抵抗外来文化的壁垒。只有全民意识的觉醒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的责任以行,才能将这种文明的文化精神发扬光大,使其时代化甚至全球化,成为全球华人心脉共振的灵魂强音!
——4月20日(五)于灯下
一项对六所高校进行的调查显示:高校学子淡漠民俗爱过“洋节”

热爱民间艺术,应该从娃娃抓起
面人张:传承民族文化的民间艺人
老北京厂甸庙会的民俗工艺制作销售区现场,年过半百的面塑大师张俊显正在热情地招呼着各方来客。操作台上五个面塑“奥运娃”栩栩如生,格外引人注目。不少游客提出高价购买,张俊显只好耐心地重复:“我这几个‘奥运娃’,都只展示,不出售。”更有很多参观者对他为本次庙会专门制作的“面塑小狗”赋予了特殊的感情。张俊显自然也是十分的开心,他笑着说,“今一上午,20只面狗就不够卖呢!”
小小一团面,只要往张俊显的手中一放,左捏捏、右攥攥,就仿佛有了灵魂与生命。眼前的面塑十八罗汉,体态、神情就各不相同,每个人物都似呼之欲出;还有打鬼的钟魁,不怒自威;旁边的“寿星老”,又是悠然而平和。在张俊显的眼中,“面塑”是一种充满“泥土芳香”的艺术。“别看是个小面塑,其中可蕴藏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还传承了极为丰厚的民族文化呢。”张俊显认真地说,“就像用面人做的孙悟空,其背后可有无数精彩的神话故事;一个迎接新春的小面狗,也同样诉说着我们传统的生肖文化……它们,其实也都有生命一般,你可以跟它们聊天,也可以感知它、走进它们的内心世界。”
从最初为面人痴迷到如今的“面塑艺术家”,张俊显凭的就是自己对面塑艺术无比的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深深眷恋。“我最早是在电话局工作的,搞面塑时已经28岁了。回想自己学艺之路,磕磕碰碰的……”说起这些,他不免有几分伤感,“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夫人潘迎,如果没有她全力支持,我就不可能有今天。”那时候,张俊显对自己说的最多的就是“必须坚持,一定不能半途而废”。他告诉记者,“搞民间艺术,和一些时髦的行当绝然不同。它不能让你赚大钱、出大名,所以你非得打心眼里真正热爱才行。”
如今的张俊显,不仅学会了当年梦寐以求的“魔术般的艺术”,而且更立志将这一民间绝活发扬光大。他先后曾拜黄俊山、王燕、何晓征三位“面塑大家”为师,继承山东“面人”衣钵后,还专程赶往天津文化街向“泥人张”学习传神技法。“一名优秀的民间艺术传人,既要学习老一辈的东西,同时还要加入有个性的东西,要不断的创新,‘与时俱进’才行。”张俊显说,从艺20多年来未曾间断过学习。不仅看了许多名著、研读各方资料以提高文化水平外,还自学了工艺美术知识和人体解剖学,也不会放过任何观察人物神情姿态的机会。
张俊显告诉记者,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办一所民间工艺学校,可以将其所学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更多的人。他表示,“让更多年轻人热爱民间艺术,应该从娃娃抓起。”近年来,张俊显还在崇文区天龙东里小学和宣武区北线阁小学教授面塑手工课。“让民间艺术走进课堂,就要从小培养孩子们热爱生活、热爱民族艺术。”他说,“刚开始他们也不懂什么是民间艺术,但通过不断讲解,逐渐激发了他们学习兴趣,也就能越来越深刻地了解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小灯张:灯火吹不灭
——将民间工艺进行到底
打从地坛庙会的精品摊位前走过,“小灯张”第二代传人张双志老人的“家”就仿佛一座具有浓厚老北京风味的“小型民间工艺品博物馆”。这不,你看,展位前摆满了他亲手制作的各式各样的民间工艺品:左边挂的是一面形似鲤鱼、长约两米高的大风筝;右边还横七竖八地摆着规格各异、大小不等的风车……不过,要说最抢眼的,还得要数张老的“招牌灯”呢。抬眼望去,头顶悬挂着色彩斑斓的方灯;展柜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传统圆形灯;摊位上放的是小巧可人、精致秀美的走马灯;摊前的空地上还满摆着不同形状的各式花灯,有荷花灯、莲花灯、羊灯……
旁边这个半米大小的矩形桌,也就是张老的临时工作台了。四五个装着镊子、剪子、钉子等工具的小盒子就占了桌面的绝大部分,而真正能用来工作的地方也就不过巴掌大小了。此时,一幅张老刚刚精心绘制完成的“雄鸡图”静静地躺在这里;一侧,今年刚满6岁的小孙女张嘉艺正拿着剪刀认真地剪着纸样。见记者四处打量,她便骄傲地回答说自己现在就正是在制作灯笼了。
“如果说现在做灯笼是一种情趣,那么最初可就只是为了填饱肚子……”今年已经六十有四的张双志老人回忆起自幼跟父亲,也就是当年在东四牌楼、地安门一带久负盛名的“小灯张”张长顺后面裁纸、粘纸、搭架、糊灯笼的情景。也许是因为从小就耳濡目染,他不仅学到父亲的绝活,而且在退休后还正式接过了父亲这块“金字招牌”。刚开始,他也只以为像这些糊个灯笼之类的活儿,只能算个过了时的旧玩意儿。谁知经他改良技法后,推出的新品受到众人的一致好评。于是,这些年,他更是每日琢磨应该如何改进传统工艺,又该如何推陈出新等等。如今经由他手制作完成的灯笼架子,已经由桨杆子的改成了木制的了。另外,所用材料也从纸变成了绢,上面还有张老精心绘制的一些工笔花卉图和人物画,而且也还设计了可以折叠组装的多种造型以及不同的式样。
也许因为在我国民间艺术还没有受到广泛地关注,“小灯张”在京城也早失掉了往日的风彩。身兼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民间玩具协会会员、民间工艺美术家等诸多职务的张双志,无论是展览,还是庙会……只要有机会将民间工艺展现在众人面前,张老就一定不会错过也不肯放弃。“虽然,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够活多久,但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必然要‘将民间工艺宣传到底’。”他十分肯定地说道,“宫灯是传统,一辈子不能丢!”
“爷爷做大灯,我就做小灯!”小嘉艺举起刚刚剪完的灯笼纸样嚷道。张老表示,现在他不但找回了晚年的事业和乐趣,而且重要的是他还捡回被自己这辈人不小心就弄丢的民间老手艺。“还有就是,也总算后继有人了……”看着眼前一边吵着要做灯笼,一边像模像样地学着自己干活的小孙女,老人意味深长地说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