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否有人注意,在大学的校园里,还有着这样一群大学生。尽管他们家里比较困难,但他们却在我国数一数二的高校象牙塔里,流着自己的汗,吃着自己的饭。
◇赵国霞:身兼数职
赵国霞是北大医学院2005级学生,来自安徽农村。家中姊妹五个,她排行老大,弟妹都还年幼,父母也只能靠几亩薄田、养几头猪供他们姊妹上学,家中经济非常拮据。
刚上大一时,学费、杂费等加起来接近万元。父亲好不容易在亲戚朋友那里东挪西借,可是还差一千多块。生活费也没有着落,她每餐只是就着一点咸菜、一杯开水,吃两三个馒头。但是这一切都没有让她退缩。开学不久,她就在北大燕园家教中心找到了一份家教的工作,同时她还在学校里申请勤工俭学,两份工作加起来每个月也能拿到五六百元。这样,她也就不再用为她每月的生活费用担忧了,而且也还可以省下一百多块。平常双休日、或是在节假日里,只要一有时间,她就会走出学校分发传单。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她不但还清了欠交的全部学费,而且还能省下钱给老家的弟妹们买点学习用品。
她告诉记者,去年,在大一下学期开学时,同学都还沉浸在春节的愉悦中,可她却开始为下一年的学费奔波着。她不仅连续找了两份家教的工作,还找到了一份兼职的调查工作——她一个人就要负责三十七个样户的进出网和电视收视率调查,工作甚是繁忙。常常是寝室同学们还都沉浸在周末香甜的美梦中,她就背着包出门了,一直到夜幕降临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来,继续整理那繁杂的表格,有时候连饭都顾不上吃。值得欣慰的是工作报酬还算丰厚,每个月有六七百元钱,这样一学期下来学费已筹到了一大半。去年暑假的时候,她也没回家,一是为了省些路费,二也是又兼做了一些市场调查的工作。就是这样,每天早出晚归。当同学们都在感叹暑假过得如何舒适悠闲时,她已交清了大二的学费并攒足了大三的学费,没让家里人操一点心。
虽然兼职占去了她很多学习时间,但她的功课丝毫没有落下。她每天最早起床,最晚睡觉,把占去的时间都补回来。每学期照样拿奖学金,为此,北大医学院的同学们都在背后尊称她为“铁人”。

◇闫勇:默默无声,勤工俭学
来自河北的闫勇,家境不很好,父母双双在家务农,但作为长子的他从小就懂得分担父母的辛苦,早就养成了辛勤劳作的习惯。为此,上大学两年来,他一直参加着清华的勤工俭学——自己的生活费自己赚,从来不让父母操心。每当放学后,同学们都外出游玩或在操场上打球的时候,他却默默地打扫着教室、楼道。平时双休日他也会到学校的寝室值班室加班加点,甚至假期他都没有回家,而是申请在校门卫值班。现在已经是清华管院团委勤工部部长的他,整天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今天安排这位同学值班,明天安排那位同学扫地,还要替那些需要勤工俭学的同学找工作。
闫勇虽然每天都得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但在学习上他一点都没有放松反而抓得更紧,几乎每学期都能拿奖学金。在生活中更让人肃然起敬,从头到脚一身朴素的打扮。当记者听他说起寒假留校值班那段日子天天吃面条,真是让人不敢想象。然而闫勇正是这样天天充实地过着,从来不感到辛苦。现在已被上级批准为中共预备党员的他自豪地说:勤工俭学将使他在大学生涯中过得更加精彩,只有这样他才能更好地为同学们服务,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王翠苹:力取奖学金
就读北京大学临床医学的王翠苹,家住河南。家中姊妹三人,姐姐辍学在家,妹妹正在上初三,妈妈没有工作,爸爸又下岗在家,家中生活很困难。每年昂贵的学费是笼罩在她心头的愁云,学校的种种规章制度让年仅十七岁的她惶恐不安,时时担心会因欠学费而被勒令退学。但是这些沉重的负担并没有让她放弃,小小年纪的她决定用自己的方式去筹备自己的学费生活费。除了在学院的勤工部工作外,她的主要目标就是拿奖学金。她说拿奖学金是她目前能想到的最直接的一种攒钱方式,“这样,既可以把学习搞好了,又还有钱拿,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她笑着表示。为此,她的目标、也是她给自己定的任务是——每一学期都要争取拿一等奖学金。
她每天都早出晚归,无论何时何地都捧着一本书,吃饭的时候在听英语,走路的时候在背单词,就连上厕所的时候也在记一个个诊断秘方。她的每一本书上都标满了各种各样的符号,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注解。同学们学习上遇到疑难向她请教时,她总能让每个人都满意而归,为此同学们尊称她为“王牌”。从大一第一学期以来,她每学期都稳拿一等奖学金。她说别人靠兼职家教打工挣钱,而她则靠学习“打工”攒学费生活费,这样还可以做到“打工”和学习两不误。她一如继往地努力学习着,争取次次都拿一等奖学金,还要争取拿“宝钢”奖学金。
少的有人看,老的有人陪
打工子女与“空巢老人”成了自家人
一边是社区里的外来打工子女,一边是社区内的空巢老人。孩子依偎在老人的怀里,老人脸上也露出欣慰笑容。
今天上午9时,在海淀区学院路街道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老少牵手·结对子”见面会。
居委会副主任张大妈告诉记者,平时街道里经常会有很多外来打工子女一人在家无人照料;同时也常出现一些膝下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独自在家、连个唠嗑的人都没有。居委会的干部们在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主动上门调查,经常举办一些社区联谊活动,为这些老人和孩子创造了很多相互交流的机会。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祖孙两代人之间深化了彼此的感情。现在,已经有20多位孩子与老人结了对子,俨然成了自家人。
王大爷今年70多岁,膝下并无儿女。而外来打工者张凤山两口子整天忙活在菜市场,根本就没有时间照顾他们不到6岁的儿子小胖。现在,经过街道居委会的“牵线搭桥”,小胖跟王大爷早已难舍难分了。“这样一来,外来孩子不但有人照顾,空巢老人也再不感到孤单,大家相处得和自家人一样。”该办事处主任齐大爷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记者还了解到,昨天下午,双榆树南里社区的10名城市孩子与10名农民工子女“手牵手·结对子”,孩子们不仅互换了彼此的住址、电话,更是互赠了礼物,并且相约一并照顾该社区内的10名“空巢老人”。
“爱心门铃”装进社区孤老家
为了能让辖区所有老人都能获得最大帮助,今天上午,北大燕园社区大成坊路街道居委会走进孤老家,为社区内20余名孤寡老人免费安装“爱心门铃”。
记者现场看到,这种“爱心门铃”的按钮交在孤老手中,响铃则安装在北京大学阳光志愿者的宿舍或家中。每当老人需要帮助时,只要轻轻地点一下按钮,互结“对子”的青年志愿者们就会应声前来。
“叮咚、叮咚、叮咚”,一阵清脆的铃声响起,北大“助老”志愿者朱师达三步并作两步地赶到了“空巢老人”赵秀云的家。“赵婆婆,有什么我能帮您的?”86岁的赵秀云老人手中握着刚安好的按铃器,满意地笑着答道:“没有什么事。我就是试一下这个东西有没有用。”见到赵奶奶无恙,跑得气喘吁吁的小朱总算长舒了一口气。
据了解,北大燕园社区自去年开始推行的青年志愿者“一帮一”结对子、常年帮扶社区孤寡老人和空巢老人的服务。阳光志愿者协会要求志愿者们每天必须保证上门看望老人,要根据老人的需要提供适当的帮助,比如买菜、做饭、清洗衣物和被褥等等。
今年十月中下旬,88岁的梁基玉老人半夜里突发疾病,躺在床上动弹不得。次日,前来探望他的北大志愿者张斌发现老人深夜病倒,急忙叫来999把他送到附近的医院抢救。据当时的主治医生说,倘若老人再晚送去一小时,后果就更不堪设想。这次意外,让社区主任戴大妈意识到了目前“一帮一·结对子”服务的漏洞。在借鉴其他社区的经验后,北大燕园社区大成坊路街道居委会决定为该辖区内的孤寡老人们免费安装“爱心门铃”。
“李大姐,下次身体不舒服要找人帮忙,就记得按这个钮。”戴主任亲自做着示范。“你们想得可真周到,真是太谢谢你们了!”周奶奶不停的说道。89岁的胡贵卿老人更是把这个“爱心门铃”当成了宝贝。他专门用一张手帕把它包起来,小心翼翼地藏在了枕头底下,“以后再也不用担心害怕了。万一有点什么事,只用按下铃,就可以找到人。”
“让社区的孤老们都安享晚年,也就是我们最大的欣慰了。”戴主任告诉记者,由于北大的志愿者们与老人住的地方距离远近不一,到今天上午,该社区也只为20位老人安装了这种“爱心门铃”。“还有50多位‘空巢老人’,我们也会想办法尽快解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