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一首歌风靡中国大学校园:“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现在工作很忙吧,身体好吗?……虽然我很少写信,其实我很想家……”
这首歌的名字叫《一封家书》。

时光如梭 ,一转眼十多年过去了,还是大学生这个群体,当他们把目光投向社会,在亲情这个话题上,俨然发现自己已经处在风口浪尖上了。见诸于报端的经常是“白眼狼”、“忘恩负义”、“亲情观念淡薄”等字样。我们不禁要问,这是怎么了?难道我们大学生真的是一群只知索取不知回报,不体谅父母,忘恩负义的“白眼狼”吗?不。我想大多数人都不会这样认为。
毋庸置疑,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群体也日趋复杂化和多元化。在这个群体中肯定免不了有一些忘恩负义、不体谅父母之类让人寒心的事情发生,但总体来说,这个群体的绝大多数是体谅父母的。一味的指责当代大学生不体谅父母、亲情观念淡薄,对于整个大学生群体来说,不仅是不公平的,也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要想真正改变目前这种状况,还是要好好分析一下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心理学杨眉教授认为,当代大学生不是不愿意表达对父母的感情,而是不善于、不懂得怎样去表达。在亲情表达这方面,当代大学生是沉默的大多数。
为此,我们有必要去了解一下背后的真正原因,从而促进问题的解决。
首先是意识上的问题。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要将爱表达出来,觉得只要爱在心中也就够了,不习惯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达对父母的爱。“现在说那么多有什么用呢,自己经济还没有独立,也不能让父母生活得更好,工作了以后好好孝敬父母才是真的”一位同学这样说道。据了解,他的这一观点很有些代表性。他们认为现在不是谈回报的时候,关键是自己要有能力让父母只苦上那么几年,因而对于父母的供养,他们也不会拒绝,但他们绝不是只知向父母伸手要钱。“希望我们立马感恩的人,你们急了点”一位硕士生在参与关于“辛酸父亲的来信”的讨论中这样说到。
“代沟”的存在导致沟通的不畅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由于受教育水平和经历、环境方面的差异,代沟仍然是父母与孩子关系淡漠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很多同学抱怨说跟父母基本上没有什么共同语言。每次跟家人联系也就是那么几句话,没什么意思,最后慢慢就懒得打电话回去了。调查显示,大学生在被学习、人际关系和恋爱苦闷等问题困扰时,几乎有一半的人选择与朋友交流,而选择与父母交流的不到30%。个中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报喜不报忧,免得父母担心;二是认为父母不能理解。然而,交流是人与人之间互相沟通的主要方式,而沟通更是人与人之间增加理解的唯一渠道。当代大学生与父母之间缺乏心与心的沟通。很多父母也很关心自己的子女,但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有时候这种关心反倒让孩子反感,觉得父母一点自由都没给自己,没有把自己当一个成人来看待。因而对与父母的交流持一种反感的态度。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相互交流的通讯工具也变得越来越方便快捷。大多数同学与父母联系都是通过打电话的方式,家书变得越来越稀奇。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很少有人通过写信的方式与家人沟通了。
对于一些家境好的孩子来说,自从有了手机短信的出现,与父母互发短信成为他们之间沟通的一个重要方式,甚至还有发邮件,用QQ聊天的。这些新的沟通方式的出现无疑有利于双方的了解与沟通。但对于一些家境差的同学来说,很多只能通过打电话这种方式来与父母沟通,甚至还有人因为心疼电话费而尽量减少打电话的次数和缩短时间。由于代沟的存在,电话这种口头的联系越来越模式化,最后很多人甚至都厌倦了。常有人说了这句忘了下句,搜肠刮肚也找不出一句话来跟父母交流,慢慢的就烦起来了。
“我们大多数人与父母沟通渠道太单一了,除了打电话似乎在没有什么别的方式,而口头表达恰恰是很多同学不习惯的”一位同学这样说道。当电话中不能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时,打电话也仅仅是一种形式了。这样的话就谈不上什么沟通和理解了,父母可能觉得孩子在应付自己,而作为孩子的我们也不愿意忍受这种无话可说的尴尬。
http://mag.hustonline.net/Picture/Science/2006-5-4/4745.jpg
也有专家认为孩子对父母的这种冷淡是一个正常现象,是成长中必经的一个阶段。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杨眉教授认为,在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与父母产生距离,对他们表现出冷淡,这是青少年成长的正常表现,不应该被指责。在15岁到22岁之间,孩子处于快速的青春发育期,需要第二次“断乳”,即把自己和父母隔离开来,集中几乎所有的精力去找自己,寻求独立的生活。父母和社会要对青年学生有耐心,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自己,这将有利于他们今后的成长。“到25岁以后,他们成熟了,又会回归父母,更需要父母,也更能体贴父母”杨眉教授说。
对于整个大学生群体来说,很多人都是成年人了。一方面他们意识到要自立了,知道成年对自己意味着责任,因而有很强的独立和自我管理的意识。这时的他们很看重自己在处理个人事务中的发言权的,希望父母少干预自己。作出什么决定也很少与父母商量,怕父母不理解自己而反对。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也极少与父母谈起,认为都已经成年了还事事跟父母说是一种未成熟的表现。这样双方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
另一方面,受长期的升学导向的教育影响,学生独立能力很不够,高校和社会又没有提供足够养活自己的便利机会。这样,学生渴望独立的念头时常被自身困扃的经济状况所牵制。没办法,只好向家人求救了。而由于自己平时没怎么打电话回去,一打就是要钱。这很容易让人误解,认为当代大学生与家人之间只存在一个钱字。
东方文化的细腻含蓄也对大学生情感表达有深厚的影响。长期生活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无疑被其打上深深的烙印。中国人在表达自己的感情时往往是细腻的、含蓄的、内敛的,而西方人更讲究直接表露。古人强调喜行不露于色,而西方就管不了这么多了。只要有爱,就要表达出来。
在一个东方家庭里面,决少听见父母对孩子说“我爱你”三个字,当然就更不用指望孩子对父母说声“我爱你”、“辛苦你了”之类的话。东方文化的这种特性不仅使得同学对于亲情难以表达,其他的像是爱情啊,友情啊都很少表出来。随着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同学也慢慢选择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http://mag.hustonline.net/Picture/Science/2006-5-4/4744.jpg
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但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中,亲情教育,感恩教育却是普遍的缺席。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往往对孩子过分溺爱,对孩子百依百顺,到孩子读书后,一切又以读书为中心,为了考试分数不惜被孩子视为敌人,“造就”了一批以自我为中心且感恩意识很差的孩子;在学校教育中,在高考指挥棒的魔力下,老师成为唯分数论的忠实执行者,缺乏对学生品格、成人意识、责任感的培养。在高校中,也缺乏专门针对大学生的亲情教育;在社会上,整个社会缺乏一种感恩的氛围。古人运云:受人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但社会上还没有形成这种感恩的氛围。2005年11月,南京几所大学正是针对这种感恩意识的缺乏,倡导成立一个中国大学生自己的感恩节,以提醒大学生们常常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飞机上接受意大利《机会》杂志记者采访。记者问他:“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什么?”比尔·盖茨没有回答记者往往希望听到的“商机”二字。他说: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过于孝敬父母!
朱自清的《背影》让很多人读起来都潸然泪下,除去他文字的力量,打动我们的恐怕还是我们心中对于父母的那份深深的爱。不管这份爱在你心中藏得多么深,在这时总是不自然的流露出来。他可以通过写出深情地回忆文章来表达自己对父亲的那份爱,我们呢?如果不把握住今天,以后总有再多深情也是枉然。要知道,时间是残酷的,深爱着这们的人正在老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生命中千万不要出现这样的遗憾!
爱,不仅仅是藏于心中,更要大声地说出来;而且我们不仅要说,更需要努力的去做;还不仅仅要做,更需要把握“做”的时机才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