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伊兹拉庞德的《地铁站内》及七个人的翻译

(2007-05-18 09:15:13)
标签:

休闲

谈天说地

文化

诗歌

翻译

庞德

意象派

分类: 诗客茶堂

伊兹拉庞德的《地铁站内》及其翻译

(本文抄摘于流沙河先生《意象派一例》一文)

 

    二十世纪初期,为了扫除滥情泛理的英美浪漫诗,以庞德为首的一群美国青年诗人吹起意象主义诗风,提倡使用日常口语写自由诗,要求诗意浓缩,呈现意象。

 

    庞德1908年离开美国后侨居英国。1924年以后改居意大利,生活艰苦,但名声已显赫。1935年以后投靠意大利的法西斯党。二次大战期间,他多次在罗马广播电台讲演,诽谤美国政府,遂构成叛国罪。战后被押回美国受审,因神志已不清无从审起,被关入精神病院。12年后被释放。1972年去世。

 

    庞德不懂中文。他译过很多中国古典诗歌,却不知道那些诗是有格律的,他以为那些诗都是自由诗。他从他的老师弗诺洛萨的读书笔记中读到中国古诗。弗诺洛萨的导师是日本人。可是庞德的弟子T.S.艾略特却说庞德“发明了中国诗”,“从他的翻译中我们可以得到原作的精神”。

  

    庞德的《地铁站内》被认为是一首典型的意象派诗。庞德自己对这首诗也感到很满意。据说这首诗他写了三次:第一次写成三十行,放在那里。半年后撕毁,重写成十五行。有过了一年,重新唤醒三年前在巴黎的地铁某个车站上看到的一些美丽的面貌的印象,定稿只有两行: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

Petals on a wet , black bough .

 

    意象派形成一股狂风,吹遍世界。三次吹到中国。第一次是1910~1917年透过胡适吹来的。第二次是1932年透过施蛰存吹过来的。第三次是1986年后的第三次浪潮中。下面是七家之翻译:

 

郑 敏译《地铁站上》: 这些面庞从人群中涌现,湿漉漉的黑树干上花瓣朵朵。

杜运爕(xie)译《在一个地铁车站》: 人群中,这些面孔的鬼影;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余光中译(缺题): 这些面庞从人群中涌现 潮湿的黑树枝上的花瓣。

洛 夫译《地下铁道站一瞥》: 人群中千张脸孔的魅影,一条湿而黑的树枝上的花瓣。

颜元叔(台湾)译(缺题): 这些面孔浮现于人群;花瓣在潮湿的黑树枝。

李英豪(台湾)译《在巴黎地底铁道下后个火车站中》: 在群众中这些脸的魅影;花瓣在一根濡湿的黑树丫上。

周伯乃(台湾)译《在米托车站》: 在这拥挤的人群里这个美貌的突现;一如花瓣在潮湿里,如暗淡的树枝。

流沙河译《地铁站内》: 人群里这些脸忽然闪现;花丛在一条湿黑的树枝。

 

    其实中国古典诗里早就有这玩艺儿。白居易《长恨歌》写临邛道士去海上仙山拜访太真仙子(从前的杨贵妃),远远望见她“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飘举”,一步一步走近。临邛道士瞪大眼睛(他的眼睛就是白居易的眼睛)一瞬间看见: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感谢流沙河老先生的搜集。看了这么多翻译,就明白翻译诗歌是这么回事了。好的翻译尚可,遇上劣质的,完全就成了另外一回事。如果不懂外文,还是莫奢谈外国诗为好,特别是诗歌写作者。有人还在写十四行诗,这如同一个外国青年写中国古体律诗,令人不可置信的很呢!)

                                                            07-0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