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谈诗歌的修改--读桃花的《想念的时候》

(2006-12-09 19:08:33)
分类: 我们读诗

谈谈诗歌的修改

    人人都知道文章是要修改的,但修改文章的无趣不是人人知道的。
  老师修改学生的是职业、是工作。名人修改是示范,是形成流派。编辑修改是权力、是技高一筹。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修改,我不知道是咋回事呢!主要是两者之间有太多的差别了,没有一个共同认同的基本方向,是很难说到一处去的。
  尤其是诗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我这里硬着头皮,一说再说一首诗的得失优劣,确实有些“虾子头上顶砣屎——不晓得香臭!”好在来我博客的都已是朋友是朋友,知道我之初衷为诗,知道我之末衷亦为诗也。然则我之恶习、陋习,何时而改耶?诗死之日可乎?:)
    在一个群空间里,我读到了桃花的这首诗——《想念的时候》:

谈谈诗歌的修改--读桃花的《想念的时候》

第一次读后感:
  整首诗语言朴实结构完整,但也显得有些罗嗦,比如第一小节。
   运用了很多古典意味的意象,使全诗笼罩在情意绵绵而又十分优美的意境之中,一个温柔多情的形象凸现出来,打动读者。
   情感体验还有些老套。“我趴在城市的第九个窗口”该句与全诗的语言风格不太和谐。

作者修改时的话:
   谢谢谷子提出的真诚的意见,桃花受益非浅:)
   我略读了一下,感觉真的存在很问题,我试着做些简单的修改吧:

第二次读后感:
   我不是一个诗歌评论者,我没有这样高的水平,我只是一个爱好诗歌,特别是新诗的读者。新诗以它自己的方式,继承着中国古代诗歌的传统,同时也从西方借鉴,形成近百年的新传统,滔滔两股合流流,以奔腾之势走向未来。这真的迎合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庸之道!我一直就是这样坚信着,眼睁睁地看着这世界,诗歌的世界。
   庸者,用也。在诗歌写作和阅读的实践中,我感到了美神予我的触摸,我不得不把它言说出来:
  
  我先说说作者修改了的几个地方:
  ①我趴在阁楼的窗口??  删去了“第九个”。自从有了“九百九十九朵玫瑰”以后,那些抽象的数字大量涌入新诗,给读者的是莫名的累赘。即使是第九个窗口,如果没有必要的特指意义,也不如现在这样实在、实指——在城市的某个窗口。
  ②让它借着清风重复你临别时的挥手 ???删去了“每日”。好像加了“每日”,就有不再解掉系上的丝绸的意思。
  ③我朝那小溪欢腾的方向漫游?? ?前一行的“溢池”,是文言说法。“徐徐而走”确实不如“漫游”。徐徐,走的状态。慢,说明不了什么,倒是“漫”,有些散漫和惆怅。
  ④让它借着流水带去我时刻的温柔  ?“时刻的温柔”与全诗的语言朴实不合,有些生造之嫌。还是说“此刻”为好。
   ⑤我要沾洁净的露水写一首诗歌?  ??删去了“呵?”。语气词在上世纪50、60年代的诗歌中泛滥了,以至于无诗不“啊”!在此处,我以为可用。

   在阅读全诗的过程中,你会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之中,深情、痴迷、一丝丝忧伤和迷茫。韵律的美,是诗歌古老的美之一,我们没有理由抛弃!作者十分严谨地运用着这一技法,表现着唯美的倾向,古典的意味,确实很好,也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前三个小节,三个场景,作者不忍舍弃任何一个,也是有理。情随景生,睹物思人,不可凭空而来。这就注定了全诗的语言氛围――叙事性的诉说。我强调这种诉说的功能:真切、实在、感人,但也不前卫。但是,我们为什么要去前卫呢,一切艺术,都是为了表达情感;一切的形式,都是为了内容。

  最后一小节,作者跳出场景,直接说出了自己的担忧。别致而又含蓄,也是一种补充。
  除了韵律,作者深喑意境的神韵,两者相得益彰。
                                                                 2006年12月9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