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我们读诗 |
平凡而伟大的泥土
—-读鲁黎的《泥土》
生于泥土,归于泥土,泥土和人,是生息相依存的。千百年来的智者和历史,重复多少次地演绎和阐释着这一颠扑不破的哲理,迸射出思想的火花。
泥土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泥土》是一首哲理诗。
诗人以精炼的诗句,集中而凝炼地揭示出哲理。全诗四行两小节。第一小节,写有的人老把自己当珍珠,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这样生活在痛苦中的“珍珠”,有何幸福和美好可言?第二小节,用“吧”表示劝慰、劝告的语气,将内容转折以提倡做“泥土”的思路上来,甘愿做人梯,做垫脚石,让众人踩成一条畅通的道路。一、二两小节,形成的鲜明的对比,“珍珠”的形象成了“泥土”的形象的衬托。对比之中,也是矛盾规律的体现:珍珠是美丽的,有着美丽的外表和丰富的营养,是可以作为财富来装饰和炫耀的。名实相符,也未不可。可是“老是”这样,就难免是心理危机的暴露,是“时时怕”的表现,是心灵的虚弱,那种放不下架子,那个“被埋没”的“痛苦”就会像妖魔一样纠缠着你的灵魂,使自己反坠入阴影和黑暗之中而失去光泽,因而也就是不美丽的,丑陋的。这种矛盾的转化规律,是生活的真谛。泥土和踩也是一对矛盾,但一个“让”字,把泥土的思想境界完全展示出来:那是种承受和担待,是一种舍予和奉献。袒荡的胸怀,成就出一个畅通的道路,将会有多少欢欣的脚板在歌唱!泥土的欢乐,又有多少人能够分享得到呢?科学地转化矛盾,不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么?
当今社会,是一个物质文明建设十分发达的时代,竟争日剧,人情日冷,人与人的关系更加物质化。此时此刻,如果能科学地看待身边的矛盾,多奉献一点,多关爱一点,那一种集体和团队的欢乐,会使个性更加成功的!
哲理诗的实质就是讲道理,而道理讲起来难免枯燥。诗人把握“珍珠”和“泥土”这两个意象,紧紧抓住各自的特征,高度凝炼自己的诗句,无赘言冗语,短小精悍,给读者以阅读的惊警,促人深思,猛醒。用形象来说话,才是诗。
天之穷不可极,地之淼在脚下。这伟大的泥土承载着人类的古老和梦幻,承载着历史和未来。能做一份泥土,能成为泥土的一分子,不也是一种荣耀和幸福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