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荒岛二十八年和欧洲常识

(2007-10-28 02:19:59)
标签:

文学/原创

分类: 读书

 

荒岛二十八年和欧洲常识

——读笛福的《鲁宾逊历险记》

                                                            陈家桥

 

《鲁宾逊历险记》以前也曾翻译成《鲁宾逊漂流记》,书名的变化,既有翻译者的一点选择,同时也包含了一个相对的信息,那便是这种书名的不同译法背后所要传达的那种对于故事要点理解方式的一点差异。然而这样的差异本身并不重要,这仅仅意味着在可以概括的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方式上,其实存在一个较为空虚的内部的处境,因而无论是漂流还是历险,其实都表明了这部小说在它的文本内部有一种极其强烈的可塑性,这种可塑性是什么呢?恐怕掩卷来想,总能勾起对鲁宾逊在一个荒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的这个历史的一个总结。这种总结,既不是编年史,也不是总体化,当然它更不是虚无的。我在想,鲁宾逊的二十八年到底是什么?假如,我想,我将其当作一种成长呢?一种从漂到岛上开始就注定的一种成长呢?这并不好说,因为我们知道,从他上岛的最初开始,他的理解,想像以及宗教态度,就有了十分详尽的准备,而最重要的,他做到了一个人的生活,一种在绝对处境里的生活,并且这种生活因为勇敢、坚韧和个人品质上的力量,使生活几乎在困境中一成不变,只不过这种不变正是建立在对所有困难的克服上。因此说它有一种个人的成长史也是不对的。

在此,我还想着重说一下鲁宾逊的宗教态度,这对于这本小说十分重要,但却并不经意,有时信仰上的彷徨,但那特别短暂,可以说这正是虔诚的感恩心态的一点自我纠正,自我修复。在这样的荒岛上,因为没有交流的对象,叙述者写了不少心理活动,而心理活动并不借助任何空泛的想像,它主要依存于他在每解决一个小难题时,对于方法的试探,设计,以及走出困境时的一些释然。这本身并不需要阐释的心境,其实不过是给二十八年近乎平行的生活,给那种持续的扁状的困境,给出一些作家的结点,一种早期小说,一种经典的流浪文本,或者说异传文本的一种粗壮的黑色的节点,是使这故事能够在内部获得结构。

而我关注的正是在这二十八年的结构中,在笛福那具体的叙述中,所保有的某种英国小说的具体和清晰,对于刻度、时间、金钱、物具、庄稼、位置、数量、海水、地理、记忆、数字以及形状的刻画,全都依赖于他对那个鲁宾逊经验世界的充分尊重,依赖于一个漂流者在荒岛上对那个曾经的世界的一种秩序的遵守和文明的怀念,也许这一点比品格的坚韧更能促成他生活的形式以及精神的维系。如果说鲁宾逊是伟大的,那也说明了笛福是伟大的,是对那个扁状的荒岛生活现实的强力控制。即使鲁宾逊用不上钱,他也把那条大船上的钱拿到他的窝居处,即使上了锈,也在返程前装好,这表明了对于文明世界的眷顾,不仅是一种有效的记忆,同时更是他生活的尊严,这在鲁宾逊看来,是一种常识,一种欧洲的常识,英格兰的常识。

小说写到了他收下的星期五以及他走出荒岛,从里斯本再见英格兰的一些事情,但这都已经绝对的次要,它们还包括在之前他出海的经历,这些部分都反映了英国小说在叙事上所力求的一种平衡性,一种在文化上的保守性。我觉得正像有些人所说过的,一种危机只有在它最早出现萌芽的时候才是最可怕的,当到了危机大量出现,反而并不是一种经验了。我相信鲁宾逊的荒岛生活,其实从一个封闭孤独的处境,象征了某种一个人对于一个异质的社会、群体或者他者的一种抗争,尽管因为时代关系,它包含了欧洲同时代人对于欧洲以外大陆的一种寻探和撞击,但最根本的,他还是要回到欧洲,回到故事的起点,回到讲故事的人,听故事的人都能接受的那种生活的现实之中。鲁宾逊最后回到的便是这样的现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